">
為中國短道速滑立群像,為普通人夢想賦形 ——總編劇談電視劇《超越》創作
1月9日晚,電視劇《超越》正式與觀眾見面了。18個月,我和編劇團隊從對短道速滑的規則都不清楚,到今天我們已經看到這群虛構出來的人物在熒屏上鮮活起來了,這本身就是一件挺“超越”的事。
《超越》的誕生是一次極具挑戰的主題性創作。為迎接北京冬奧會,我們所有人都突破了個人的既往經驗,更得到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的指導,國家體育總局、北京冬奧組委等多方支持。我想如果不是因為這樣的機緣,我可能永遠不會有機會去了解和挖掘關于短道速滑這樣一個極其特殊的題材。但是一旦打開了這扇大門,我覺得發現了一個寶藏。
其實最初我們的命題并未將題材領域鎖定在短道速滑項目上,而是可以自由選擇任何北京冬奧會相關的冰雪運動項目,甚至可以不局限于競技和比賽,表現冬奧背景下普通人參與冰雪運動、冰雪經濟的故事也都在視野之內。但早期的策劃論證后,我們和制片團隊決定將劇集的主類型定位在專業的競技體育上。
堅持競技體育類型是為了讓主題創作更能貼近觀眾、更具有藝術性和可看性。在電視劇司帶隊下,我們團隊去北京冬奧組委調研,了解各個冰雪項目的歷史、特點,經過理性分析,逐步縮小選題范圍,最終聚焦短道速滑領域。在所有冬奧會的比賽項目中,短道速滑比賽歷來是我們最主要的奪金點,截至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隊歷史上全部13枚冬奧金牌中有10枚由短道速滑隊摘得。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短道項目引入中國以來,中國短道速滑的專業隊伍歷經幾代人的建設已有了非常深厚的傳承和底蘊,有足夠豐富的創作素材可供挖掘。但同時,時速可達50公里的冰上高速運動,無疑給本來就極富挑戰的倒計時拍攝任務增加了更高的難度,這要求我們的創作每推進一步都必須兼顧細致與高效。
為了盡快了解題材,我們編劇團隊深入到黑龍江省隊、青島隊觀察體驗生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密集采風,后續又在創作全程中持續不斷地補充調研。我們總共走訪短道速滑領域近百人,涵蓋運動員、教練員、裁判、隊醫、器材商等各類人物,形成了60多萬字的采訪素材,在這樣的了解基礎上,逐漸生成了現在大家看到的《超越》人物與故事。
還記得最初了解這個領域時,我們為楊揚、李琰等傳奇人物的命運故事所深深觸動。但隨著采訪的人物越多、對項目的發展史了解越深入,我們越發堅定一個念頭:不做任何個人的傳記,而是在大的歷史背景真實、短道速滑行業里的典型情境有現實依據的基礎上,塑造全新的虛構的人物。我們想寫的是整個中國短道速滑30多年來的歷史變遷和其中的人。故事里所有人物都沒有直接對應的原型,但他們身上的矛盾又都體現著普遍命運感。比如主角陳冕“輪轉冰”的經歷,雖然在短道速滑運動員里不是非常普遍,但絕非無中生有,青島隊的安凱、李璇等隊員都有類似成長經歷。比如陳冕的身世背景、父女情感糾葛是完全虛構的,不過,兩代人有著共同的冰雪情結和對同一份事業的世家傳承,在這個行業里又是很普遍的情況。我們想寫一個在成長路徑上跟大部分冠軍選手略微不一樣的主角。她從輪滑轉項,起步晚、天賦有短板,但靠著自己堅韌的性格和堅持,創造了奇跡,超越了所謂的“天賦”論。這個人物在現實的基礎上更具有傳奇性,比現實稍稍理想化一點,我覺得更能寄托普通人普通觀眾的夢想。
主角陳冕有了雛形,但她不是唯一的主角。在所有采訪對象的講述中,我發現最最打動我的往往不是冠軍們怎么奪冠的故事,而是無數個普通運動員在各自奮斗路上的那些遺憾、無奈、兩難抉擇、和最終甘愿做出犧牲、成全他人的故事。真實的光環之外的往事反復沖擊著我們,相關專家也建議我們要打開視野,更關注到整個競技體育中大多數沒能走到巔峰的普通人。冠軍總是少數,但一個冠軍身后,有著無數無名的幕后英雄在支撐。所以,我們的思路從圍繞著最有希望奪冠的選手搭建核心人物關系,轉向為整個中國短道速滑事業塑群像。
視野打開后,我們漸漸從傾聽的許多人生故事里提煉出相似的主題。我們發現,幾乎所有中年教練員背后都有一段動人的過往。他們的年輕時代都曾接近過冠軍夢想,但因種種原因,失去了也許一輩子只出現一次的關鍵機會。有的因為傷病,有的因為錯過了年齡,還有很多是為了成全隊友而做出了犧牲。以競技成績論,這些運動員可能“不太成功”。但當他們經過一番心路歷程,大多數依然不舍這塊冰,選擇轉到幕后當一名教練、用余生繼續為短道付出時,誰又能簡單地用世俗意義的成功來定義他們的事業。尤其我們還發現,他們在教學上投入的心血常常超過他們對自己小家的投入,他們在弟子身上凝視的目光很多時候也超過對自己孩子的。可以說,一路走來,他們與短道速滑同行的人生主題詞里,一定有“犧牲”二字。
我感覺“犧牲”這個主題其實伴隨著整個短道速滑故事,在這項運動當中,運動員個人成就的實現,和他們作為國家榮譽的擔當者所背負的使命責任之間常常有著取舍。而對于這番取舍的不同解答方式,又區別了30多年來中國體育人、中國社會的競技觀。這其實是30多年來中國人價值觀念的遞遷,折射出的也是整個中國的時代變化和發展。
在為國爭光與個人成長的大框架下,三代短道速滑人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傳承,兩代運動員的價值觀念沖撞、演變,這種賡續中有迭代的張力,讓我們最終找到了《超越》的主要結構形態和主題表達。由此,我們的故事就從最初的一個有關年輕一代運動員熱血奮斗成長的體育青春故事,演變成為現在的雙時空格局、超越競技、彰顯時代的體育人生故事。
短道速滑也好,競技體育也好,在我看來,都是一個比喻。其實體育比賽是對所有行業和命運中人奮斗和成長的最好隱喻。奧林匹克格言: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這些指標都是在概括相同的一種追求,那就是“超越”。體育就是人類追求不斷超越的奮斗精神的最外化表達。
比起賽場上的超越,我們更鐘情于每個人在自己人生中超越自我、超越過去、實現真正價值的過程。我覺得在這個點上,我非常熱愛體育題材。
作者:李嘉(《超越》總編劇)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