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月7日至12日,受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區委邀請,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陳平院長一行對該區的文化遺產保護、鄉村振興、區域歷史文脈追溯、創意產業研發以及暨南大學舊址尋蹤等內容,進行了為其五天的田野調研與實地考察。北京師范大學傳媒與藝術試驗教學示范(北京)前中心主任、北京師范大學京師文化創意產業研究院前任執行院長肖永亮教授與廣東財經大學江振華教授受邀參與考察。
千年古城建陽與百年暨南大學有著深厚的情誼與歷史淵源,早在1941年,暨南大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歲月中從上海真如千里輾轉至福建辦學,落戶建陽,開始了6年的艱難辦學歷程,在戰爭中執教桑梓,培養人才,在建陽留下了中國近代教育史上難以磨滅的一段歷史,也把一所著名的華僑學府與文化古城緊密聯系在一起。
建陽又稱潭城(古屬建寧府建陽縣,現為福建南平市的市府所在地),位于武夷山南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地),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東漢建安十年(公元205年)置建平縣,已有將近2000年的建城歷史。建陽在宋代時期,曾經以“圖書之府”和“理學名邦”著稱于世,史稱朱熹、蔡元定、劉火龠 、黃干、熊禾、游九言、葉味道等“七賢過化”之鄉;因朱熹晚年定居考亭講學,研究理學,著書立說,各地弟子慕名而至,朱熹與蔡元定等學者創建了“考亭學派”,也因此,考亭被喻為“南閩闕里”,建陽被稱為“理學之鄉”。建陽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非常豐富,著名的建盞、建本印刷、古茶道等均發源于此。
在建陽區政府熱情周到的安排之下,陳平院長與肖永亮教授等一行先后考察了萬里古茶道的起點建陽古村落下梅村、武夷山九曲棹歌摩崖石刻、考亭書院、暨南大學建陽舊址、建盞博物館、宋慈紀念園、莒口書院文化、朱熹老師劉子翚故里小源村、麻沙鎮書坊鄉、建本傳承人工作室、考察黃坑村、朱熹墓、建本文化街區等歷史文化遺址等。內容與信息量非常豐富,考察深入而細致。
考察結束后,研究院與南平市建陽區召開了座談會,雙方就復建暨南大學建陽舊址、建立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新合作機制、人才培養機制、建立區域文化遺產保護與創意設計提升與發展、鄉村振興、國際文化交流等領域的合作交換了意見,并達成初步友好合作意向。
暨南大學建陽舊址位于南平市建陽區東橋東路398號,現為福建省南平市建陽第一醫院所在地、建陽二中所在地。因歷經戰爭與各種原因,歷史印跡已經蕩然無存,令人挽嘆不已。1997年,暨南大學在此曾立紀念碑并刻有 “國立暨南大學舊址”,文字記載了暨大建陽辦學的歷史;2006年,由暨南大學校友會協助建立了紀念石一座,上寫“國立暨南大學建陽辦學舊址”。一段色彩斑斕而充滿艱辛的戰爭教育史,掩藏于閩北的古城歲月之中。
據建陽區原區委政協秘書長李加林在一篇文中寫道:馳名海外的暨南大學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所國立華僑高等學府,抗戰前校址在上海真如。1937年八一三淞滬戰役后, 校舍毀于日寇炮火,學校被迫遷移。1941年夏在福建建陽成立分校,1942年6月全遷建陽,直至1946年夏才遷回上海,在這段民族危亡的血與火的歲月里,飽受流離顛沛的暨南大學師生懷著一腔熱血在建陽寫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運動篇章。正如著名教育家周谷城在評價這段歷史時題詞道:“暨南大學,華僑學府;幾十年來,人才輩出。抗戰時期,遷到建陽;傳統精神, 今猶可述。”
研究院院長陳平提出:希望與建陽區委共同建立并恢復暨南大學抗戰期間這段不該忘記、并且應該永遠記住的教育史,用現代高科技手段重新建立暨南舊址公園。她認為:復建舊址不意味著僅僅是修建一座教室或者博物館,也可以通過聲光電VR技術、多媒體的大數據手段建立一座沉浸式的教育體驗館,既可以讓暨南大學的師生、海內外暨南人參觀時體驗到當時的教育場景,也可以為建陽人特別是青少年、廣大中外游客在此體驗戰爭期間中國教育的一段歷史,同時可以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文化遺產培訓基地、中外教育互動中心,成為建陽地區的新景點。特別是這個地方就在目前的建陽二中,完全可以建造在校園里,一塊綠地,一個沉浸式體驗館、一個文化交流中心,讓中學生每天在充滿歷史與藝術氣息的遺址再現的氛圍中進進出出,非常有意義。
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前任副院長、數字媒體研究所所長國家扶持動漫產業發展部際聯席會議專家委員會委員、第71屆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金像獎獲得者肖永亮教授提出:在建陽打造技術領先的大數據的這樣一個綜合的體驗館,建立一個科技和大數據的手段融為一體的暨南大學遺址體驗中心,讓現代學子、民眾深度體會抗戰時期為國求學的動人精神。
兩位教授的提議得到了建陽區委的積極回應與支持。建陽區提議將建陽二中改建為暨南大學建陽附屬中學,傳承并弘揚暨南精神;提升當地教育水準,將歷史文脈與友好合作永久持續下去。
本次考察除了探尋暨南大學在建陽的足跡,同時還肩負著對建陽本地文化遺產的發掘、鄉村振興調研等重要任務。建陽作為“千年古鎮,朱子故里”而聞名遐邇,因此考察團一行重點走訪了“考亭書院”“寒泉精舍”“朱子墓”等場所,略略感受這位影響元、明、清三朝官方哲學的儒學大家、理學鼻祖的人生軌跡與精神遺產。
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在建陽講學、生活長達50年。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朱熹承父志建“竹林精舍”后更名“滄州精舍"(考亭書院)。在宋代四方學子不遠千里負笈到考亭求學問道,群賢畢至,形成學術史上具有重大影響的"考亭學派”。朱熹在考亭書院授徒講學八年,于慶元六年(公元1200年)病歿。
宋理宗時,程朱理學倍受重視,淳佑四年(公元1244年)詔為考亭書院,理宗皇帝趙昀御書匾額褒崇之。考亭書院因年湮代遠,風雨侵蝕而傾圮,于今僅存有明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御史蔣昭創修的石牌坊,建陽市政府于1998年興建朱子文公祠一座屹立在考亭玉枕山之巔。
在此記載了,朱熹及其學者的治學經歷,同時展示朱子的學說和手記。此外,“宋十賢”——周敦頤、程顥、張載、邵雍、司馬光、程頤、游酢、楊時、羅從彥、李侗的事跡也在此有著詳細的記載。他們對宋代理學的發展和傳播,起到不可磨滅的重要作用。
此外,此行走訪了朱子母親祝夫人墓——寒泉精舍、朱子紀念園等場館,全方位感受宋代理學大家在建陽的生平故事,并了解了宋代的生活方式和家族關系。
在本次考察中,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著重考察了本地的歷史文化與傳統工藝,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在文化遺產的保護、轉化與創新應用方面與當地展開交流互動。
武夷山
武夷山是世界著名的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基地。大自然賜予了武夷山獨特和優越的自然環境,吸引了歷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將在山中或游覽、或隱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繼,你來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們的性情,啟迪了人們的智慧,人類的活動傳播,發展了武夷山,為自然山水增輝添彩。
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駐足在九曲溪兩岸留下眾多的文化遺存:有高懸崖壁數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處;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鴻儒大雅的書院遺址35處;有堪稱為中國古書法藝術寶庫的歷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鄉民保護武夷山水和動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宮觀寺廟及遺址60余處。
這些遺存星羅棋布,如璀璨的寶石,鑲嵌于武夷山的溪畔山澗、峰麓山巔、巖穴崖壁,將古人的智慧、先哲的思想、人民的勞動融于自然山水之間,為武夷山增添了濃郁的文化氣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給人以渾然天成的和諧美感。這在我國的諸多景觀中是極為罕見的。
下梅大夫第位于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建于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是下梅村現存規模最大、最有代表性的一座古民居,因主人鄒英章官居四品,獲封“中憲大夫”而得名。萬里茶道第一代開拓人鄒英章為了慶祝自己的60大壽而建,當時鄒英章因兒子鄒茂軒而得到中憲大夫的誥封,所以起名為大夫第,門上的匾額及對聯為乾隆嘉慶年間的軍機大臣、大學士王杰所題。
鄒姓如今是古村的第一大姓,下梅現有人口500多戶,其中鄒姓已超過半數。查鄒氏族譜,可知鄒氏一族原籍江西南豐,清代順治年間移居下梅,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創業,開通了萬里茶道。
根據《崇安縣志》記載:“鄒氏與荷蘭東印度公司合資經營茶葉,獲銀百余萬兩,造房七十余座,所居成市”;“日行筏三百艘,轉運不絕”。
在清代康熙年間,鄒氏先祖開創了萬里茶路的南北國際貿易兩條線路(北線從下梅出發經蒙古恰克圖到彼得堡,南線經過澳門、新加坡到英國荷蘭)為中國茶葉出口的先驅。綿延兩百余年,在鴉片戰爭前,全世界的紅茶貿易,就是從下梅這個小鄉村出發的。
大夫第以磚雕、石雕及木雕最為著名,融合了清代徽派建筑特點的同時,也根據武夷山當地特點做了很多的改良和發展。其中后花園小樊川內的一面雙面鏤空磚雕,為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最精美也是最大的磚雕組合,表現了極高的藝術價值;后花園內的羅漢松,樹齡超過300年,高十余米,據說為國內最大一棵盆景;另有很多保存下來其它雕刻和清代家具,皆具非常高的文物價值。
大夫第的青磚匡斗馬頭墻、磚雕門樓小天井,徽派建筑有相似之處,又有閩北建筑的典型特色。2000年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閩越王城
閩越王城又名古漢城,位于武夷山南麓。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是西漢初年,閩越王無諸受封于漢高祖劉邦時營建的一座王城。總面積48萬平方米,是中國南方保存完整的重要考古遺址之一。閩越王城博物館建于興田鎮城村南部、王城遺址東南側。博物館建筑布局嚴謹、屋頂飛檐重彩,大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氣象,再現漢代閩越宮苑建筑的風采。它用圖表、文字、實物、復制品的形式,集中展示距今兩千余年前閩越國從漢初立國到因叛漢而被剿滅的近百年歷史。僅瓦當與瓦文,便可體現出閔越文化古樸卓越的造型能力與簡約大氣的審美標準。
1999年12月,在摩洛哥召開的世界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大會上,武夷山申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獲通過,城村漢城遺址成為“雙世遺”的重要組成部分,城村漢城遺址也成為我國第一個被評為世界遺產的西漢諸侯王城遺址。在城村漢城有兩組排水系統和三處進排水口遺存,這些陶制的下水管道,最長近1米、直徑0.3米,污水可直排城外。是當時最為發達的地下排水系統,體現出古代中國人民的智慧。
閩越王城作為武夷山世界文化遺產中所包含的文化內容,有著巨大的文化價值和經濟潛力。陳平院長建議通過國際化的手段進行進一步的文化解讀、傳播,擴大其影響力,發揮其應有的價值。
建盞
建盞是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特產,也是中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其盛行于兩宋繁榮時期,因斗茶盛行推進了“建盞”的發展,至到明朝走向衰敗。建盞技術難度較大,全靠燒制的手藝人來把控,俗稱“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常見的斑紋有兔毫、油滴、曜變、烏金、鷓鴣斑、珍珠斑等。
古人對建盞的喜愛不絕于耳,文人墨客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其中范仲淹的《與章岷從事斗茶歌》尤為華美:貢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宋代還有許多著名文人墨客對建盞贊不絕口——“兔毫紫甌新”、“忽驚午盞兔毫斑”、“建安瓷盌鷓鴣斑”、“松風鳴雷兔毫霜”、“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鷓鴣斑中吸春露”等。放大鏡下,方知藍青色背后,原來可以蘊藏如此氣象萬千而絢麗多姿顏色。
建盞是我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曾在宋代以后隨著點茶習俗的衰落而失傳,上世紀70年代末,國家組織專家學者恢復建盞技藝,自此開始了建盞燒制技藝在新時期的輝煌。如今建盞產值已超過35.6億元,從業人員達2.8萬人,品牌價值超過150億元,在陶瓷技藝中名列前茅。
本次考察走訪了建盞文化園、水木間龍窯、謝松青建盞博物館等場所,與非遺傳承人友好交流,了解建盞技藝、美學及市場情況,并交流創新發展之道。同時體驗宋茶點茶技藝,了解宋人用盞喝茶的歷史和淵源,感受宋人茶文化的美學與精義。
建本
建本雕版印刷技藝是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建本又稱“建安本”、“麻沙本”,是古代在建陽北部麻沙、書坊一帶刻印的古籍。早在兩宋時期,建本與浙本、蜀本齊名,建陽麻沙、書坊已成為當時全國三大刻印中心之一,由于建本以私刻、坊刻為主,在書本刻印、排版方面都進行了創新,在出版發行量上大大超過了以官刻為主的浙本蜀本。
宋、明時期建刻的繁榮,在中國圖書發展史上創造了許多“出版史之最”:有世界最早的版權文告,有最早的綱目體史書刻本,最早的學術思想史專著,尚存最早的《傷寒論》注解本等。
本次考察走訪了書坊鄉,當地百余個雕版堂號依稀可見,前店后坊耕讀傳家。書坊鄉通過鄉村改造、建筑修復,在打造建本文化體驗、建本情境再現等方面已走出第一步,目前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同時急需提升服務能力、運營能力,以助于建本整體文化的打造,推動建本IP的建立。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位于閩北,處于武夷山脈南麓,古屬建寧府建陽縣,另稱潭城,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個縣邑之一。最早可追溯到東漢建安八年(公元203年),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這里的傳統村落星羅棋布,依然保留著以清代民居為主的建筑遺存。
馬伏村
馬伏村是朱熹母親祝夫人歸葬地,也是朱熹創建的第一所書院“寒泉精舍”的所在地。當時地屬崇泰里后山鋪東,舊名“寒泉塢”。1170年正月,朱熹葬母于寒泉林天湖之陽;同年,在墓旁構筑精舍,匾曰寒泉,守孝治學。
黃坑村
在黃坑村,考察團一行走訪了明代太子橋,這座全石料制作的拱橋,不用釘子,完全靠精準的計算讓石材完美插接,屹立百年依舊穩健如初。
小源村
本次重點考察的小源村是朱熹老師劉子翚家族聚居地,村內存留傳統建筑和祠堂,環境整潔、雞犬相聞。
小源村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莒口鎮東北部,地處西山東麓,始建于明代,距今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由朱熹幼年老師劉子翚的后裔遷徙到此而建。劉子翚(1101年—1147年),字彥沖,號屏山病翁,宋建州崇安五夫人。據說,小源村之名是劉氏后人為紀念朱熹,取《觀書有感》一詩中的“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源”字而成,頗有文化淵源。村里的古建筑多為明清風格,三三兩兩散落。該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5年11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省級傳統村落名錄。
作為尊師重道的傳統村落,此處計劃大力開展鄉村振興和旅游,陳平院長建議引入國際化視野和國際經驗,保護遺留古跡遺存的同時,進行創造性的開發,打造建陽范式。
在密集的走訪考察之后,建陽區委與考察團陳平院長一行開展座談,交流考察調研心得、共商協同合作計劃。
座談會上,研究院院長陳平教授表示,建陽區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豐富的文化遺產和優美的生態環境,“朱子、宋慈、建本、建盞”四大文化名片熠熠生輝,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位于環武夷山國家公園保護發展帶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將迎來文旅產業發展的重大機遇期。1941年-1946年,暨南大學在建陽設立分校,從此與建陽結下了不解之緣、產生深厚的感情,考察結束之后,將發揮學院的資源優勢,在暨南大學建陽遺址中心就遺址規劃設計、建盞建本非遺技藝傳承創新、文旅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城市標識系統規劃等多方面建立長期的交流合作,傳承發揚暨大精神,為建陽的發展獻策助力。
肖永亮教授提出“借力賦能、順勢發展”的建議,通過暨南大學與建陽區的通力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建陽區文化產業的提升。同時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數字化水平、促進經濟發展。
江振華教授從經濟學的角度提出著力發展文化產業的建議。用好區位優勢與文化資源,做好文化衍生的產業,從文旅和文創兩個方向著手,打造建陽支柱產業。
區委書記魏敦盛代表區委區政府對研究院陳平院長一行的來訪表示熱烈的歡迎,對考察團提出的寶貴意見與合作意愿表示衷心的感謝。魏敦盛表示,建陽與暨南大學有著血肉聯系,雙方之間要進一步加強交流互訪,增進情誼,希望在暨南大學建陽遺址重建、傳統文化遺產保護、文旅產業提升等多領域,展開更深入的合作。魏敦盛要求,全區各相關部門要認真梳理暨南大學考察團的意見建議,建立一流的工作機制、協調機制、服務機制,扎實推進項目深度合作,促進建陽和暨南大學文化產業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鄭順蓮,區委常委、統戰部長王楊,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家回參加座談會。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王薇、博士后研究員Javier、院長助理吳天澤等先后在座談會上匯報調研成果、獻言獻策。
暨南大學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考察建陽文化產業,拉開后續持續協同合作的序幕。期待攜手一同發揮暨南大學在建陽的精神遺產、發揮千百年來朱子、建盞、茶文化等在建陽留下的豐富遺產,講好暨南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