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述人:王杰,中共中央黨校哲學部教授
每年的正月初一,老百姓的習俗是“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在開財門之后,接著就是拜年活動。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愿的一種方式。
正月初一拜年習俗的歷史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這拜年一般是先從自己家里開始。在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后,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后,要將事先準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后,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傳統拜年的流程與講究
中國拜年之風,漢代已有。唐宋之后十分盛行,上層士大夫有用名帖互相投賀的習俗。宋人周輝在《清波雜志》中說:“宋元佑年間,新年賀節,往往使用傭仆持名刺代往”。當時士大夫交游廣,若四處登門拜年,既耗費時間,也耗費精力,因此有些關系不大密切的朋友就不親自前往,而是派仆人拿一種用梅花箋紙裁成的二寸寬、三寸長,上面寫有受賀人姓名、住址和恭賀話語的卡片前往代為拜年。
東漢時稱為“刺”,故卡片又稱“名刺”。明代人們又以投謁代替拜年。大戶人家在門口特設一個紅紙袋,專收名帖,叫“門簿”。明朝杰出畫家、詩人文征明在《賀年》詩中描述:“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蔽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憎嫌簡不嫌虛”。這里所言的“名刺”和“名謁”即是現今賀年卡的起源。用于聯絡感情和互致問候。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如今的人們除了沿襲以往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電話、微信、短信拜年等。尤其是疫情當下,更是提倡視頻通話或者以各種網絡的方式互道祝福。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親友相互道賀。如今,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拜年表達出了人們對于新春佳節的美好祝愿。俗話說“一日之計在于晨,一年之計在于春”。過去一年畫上句號的同時也開啟了新的樂章。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制作:李方舟 張悅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