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2月1日電(記者 上官云)2022年央視春晚已結束,但它給人們帶來的震撼仍在持續:在四個多小時的節目中,傳統文化元素處處是。有網友忍不住稱,“巴適的板(方言,意為很好、地道)!”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微博
確實,今年央視春晚的舞臺上,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一出場,便令網友大呼驚艷。舞者們翩翩起舞,生動還原了北宋名畫《千里江山圖》。
《只此青綠》的誕生很不容易。2019年,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打算創作一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魅力的作品,經過慎重考慮,最后選擇了18歲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作品《千里江山圖》。
領舞孟慶旸說,這個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看到的是大氣磅礴的一種東西,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沉淀的一種歲月,一種大氣,也是代表我們文化自信的一面。
創意沒有止步于此。
在2022央視春晚上,三位武術、太極冠軍表演了一段景觀太極節目《行云流水》,令人贊嘆不已。

春晚視頻截圖
在云端之處、樓宇之間,三位“武林高手”閃轉騰挪、高燃踩點,傳統武術與現代化城市的鋼鐵叢林混搭在一起,象征著中華傳統文化孕育了現代化城市的文明。
從耄耋之年的名家,到年僅7歲的萌娃,《生生不息梨園情》薈集多劇種的經典名段,一招一式,皆是功夫。多少年來薪火相傳,這恰恰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
珍貴文物的現身,是春晚的一大亮點。百年考古學溯脈追根,為人類文明獻上“何以中國”的時代答案。在春晚現場,張國立與三星堆考古研究所所長冉宏林,一同展示了三星堆新出土文物——青銅大面具。

春晚視頻截圖
青銅大面具寬131cm、高71cm、深66cm,重131斤,是目前已知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體量最大、保存狀況完好的大型青銅面具。
它的樣子很有特點,寬頤廣額、棱角分明,眉部、眼睛、嘴唇等線條流暢、皆突出于面部,粗長眉作揚起狀,面具的兩側上下及額部正中有方形穿孔,可能是用于固定用途。
青銅大面具是三星堆文化典型器物,距今已有3000多年,體現了古蜀先民對自然萬物與人神世界的理解與思考。
隨后亮相的創意舞蹈《金面》,舞者與青銅大面具跨越時空的表演,穿越歷史長河,讓國寶“活起來”。
零點過后,仍有驚喜。
創意音舞詩畫《憶江南》又帶來一場視聽盛宴。名畫《富春山居圖》,以意想不到的打開方式呈現在春晚舞臺上。

春晚視頻截圖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的作品,全圖用墨淡雅,布局疏密有致、意境簡遠,對后世畫風極具影響,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
節目全程審美在線,詩詞、音樂、動畫……以極為靈動的方式呈現一幅充滿詩意的江南圖景,一展中國的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看完節目,很多網友仍沉浸其中。有人說春晚版“富春山居圖”太好看,“熬夜值得了”;有人說,這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無論何時,都能擊中了世人的心靈。
還有人早早許下心愿,“明年可以有更多這樣的節目嗎?很期待!”
其實,春晚這些節目的出圈不難理解。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牢牢把握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在文博、舞蹈、音樂等領域的傳承中找到符合當代審美的表達路徑。
太過于熟悉的東西,在平時反而不太容易引起注意。可是,幾千年來,人們深受傳統文化的滋養,一舉一動皆受其影響,那些世代流傳的風骨、情感……早已深入骨髓。
于是,當它們以別出心裁的方式呈現時,人們的文化基因被瞬間喚醒,發現傳統文化依然如此令人驚艷、如此大氣磅礴。
這,大概就是源自根植于內心深處的文化自信吧。(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