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層)“海派剪紙藝術”傳承人:剪紙中不僅有濃濃的年味 更是生活的表達
中新網上海2月2日電 題:“海派剪紙藝術”傳承人:剪紙中不僅有濃濃的年味 更是生活的表達
作者 高志苗
貼剪紙窗花,辭舊迎新,接福納祥是中國多地迎接農歷新年的傳統習俗,但對周若妹來說剪紙中不僅有濃濃的年味,更是生活的表達。
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周若妹家中客廳掛了把“金剪刀”,那是她2010年參加全國剪紙邀請賽的“勛章”。一把剪刀、一張紙,從8歲到78歲,剪下出春秋,剪紙伴隨她一路走來。
“我基本上每天從早上五點到晚上九點十點,都在剪紙,剪紙就是我的生活。”周若妹接受中新網記者專訪時表示。中華吉祥物圖典、工筆線描實用圖譜、畫說老上海、民間布藝……兩室一廳的房子里,周若妹的剪紙作品、書籍資料占據了大多數的存儲空間。
美好的愿望紙間賦予。出生于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閔行區顓橋鎮,周若妹“就地取材”,在她的技法下一張張剪紙變成一幅幅小橋流人家的畫卷。她說顓橋剪紙最大的特點就是江南水鄉。
談到一幅江南水鄉的制作過程,周若妹看到美的圖案、小鎮風光就會拍照記錄,然后復印放大,再改成剪紙稿,最后把它剪出來或者刻出來,畫、剪、刻,一條龍。烏鎮、七寶古鎮、召稼樓古鎮……她的采風足跡遍布長三角諸多古鎮。
除了平時靈感的積累,周若妹強調“二次創作”的重要性。在繼承傳統剪紙風格的基礎上,顓橋剪紙探索將中國畫的章法以及西方繪畫的透視技巧融入其間,在視覺上給人以更立體的感受。
為了讓創作更精美,重復也成為周若妹的日常。“徒手剪紙,一張紙一把剪刀沒有稿子,要把圖案記在腦子里就是要剪上十幾遍甚至于幾十遍,什么部位怎么剪都要記清楚。”
不斷推陳出新、刻意練習也讓以周若妹為代表的顓橋剪紙走向世界,成為國際交流的文化符號。她曾代表中國參訪過美國洛杉磯、德國柏林、日本東京、馬來西亞……
“顓橋剪紙深受很多華僑華人的喜愛,我印象最深的是2013年在美國洛杉磯華人工商大展,我剪了一本‘百花齊放’,因為只有一本不打算賣,但一對老夫妻多番詢問,能感受到他們真的喜歡,最后我低價給了他們。”周若妹說。
周若妹有很多這樣或賣或送作品的經歷,她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讓更多人了解剪紙、愛上剪紙。作為“海派剪紙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現在的她每天也踐行著傳承。
“周老師,今年是虎年,我也是屬虎的,您能教我剪虎嗎?”在中國農歷新年前的“最后一堂課”上,學生請周若妹“剪虎”。老虎、福字、蝴蝶……一節課,學生們收獲頗豐。
“跟我學過剪紙的學生不少于2000人,很多課程是公益性質的,不給我錢我也會去。我女兒也是剪紙傳承人,孫女、重孫也喜歡剪紙。”她說。
致力于顓橋剪紙傳承的不只有周若妹一人,剪紙成為顓橋隨處可見的日常,街頭巷尾都可以看到剪紙元素,公交站臺、公園、服飾、文具、糕點。顓橋的剪紙愛好者也已從最初的幾人發展到2000多人,并組成了“顓橋剪紙演藝隊”,形成獨特的社區文化。
顓橋鎮文體中心工作人員劉佳介紹,“剪紙是顓橋的根脈,我們希望把剪紙文化融入居民生活當中,每天都可以看到非遺。2001年,顓橋為非遺的傳承舉辦了剪紙培訓班,涌現了‘剪紙八賢’,現在形成了‘老中青’的傳承梯隊。我們還把非遺剪紙送到學校,讓剪紙豐富學生們的課余時間。”
顓橋鎮文體中心“剪紙大觀園”集聚了顓橋人對剪紙的愛,一幅幅生動的剪紙作品訴說小鎮的發展變遷。未來顓橋鎮也將以“創意剪紙”為品牌,發展以剪紙藝術為主的文化產業。
剪紙不僅要躍然紙上,更要生動于舞臺。顓橋正探索民間傳統技藝發展的新路徑,將剪紙與其它藝術形式相融合。“我們和上海戲劇學院合作,將剪紙與傳統皮影戲融合,一起創作了多部剪紙影戲,真正讓非遺‘活起來’。”劉佳說。
“活起來”的非遺也緊跟熱點,北京冬奧會臨近,周若妹正計劃創作冬奧主題的剪紙作品。“每一次國家級的重大的活動,我都會做相關的內容。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我做了好多運動項目的剪紙,現在我準備做一整套冬奧會的剪紙,包括滑雪、滑冰等項目,還有吉祥物。”
采訪結束,周若妹把剪好的新春祝“虎”送給了記者。“剪出來的祝福才能表達最大的心意,希望在你心中也種下剪紙的種子。”(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