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層)福建古村奏響幸福嬗變曲
中新網寧德2月3日電 (吳允杰)從“難言村”到“網紅村”,擁有700多年歷史的古村——福建寧德福安市潭頭鎮南巖村,已實現美麗嬗變,并列入中國第三批傳統村落。
新春期間,站在村口望去,白墻黑瓦、木門紅燈的42座形態各異的明清風格民居,錯落有致地分布在村子四周。沿著村中青石小路漫步,酒吧、奶茶店、手工皂坊……古色古香的村落和文創產業吸引著各地游客前來游玩打卡。
游客鄭先生說,古村落很多瓦房,走走停停拍拍很是愜意;在奶茶店點上一杯奶茶或咖啡,就能享受一個靜謐的下午,遠離城市的喧囂。
早期的南巖村,村財收入不高,山高路遠、有山沒地、有樹沒林,2014年前常住人口不足百人,房屋荒廢破敗,因此也被戲稱為“難言村”。
為化解“難言之隱”,南巖村近年來利用被列入“中國傳統村落”的契機,加強村內古建筑修繕保護,整合紅色文化、中草藥等特色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文創旅游,恢復南巖古韻,帶動村民增收,促進鄉村振興。
走進南巖本草皂坊,經過村民采摘花草、清洗打漿、脫模切割等工序,一塊塊顏色各異、造型多樣的純手工皂呈現眼前,成了游客喜愛的紀念品。
據了解,南巖本草在與福州陽光學院達成合作后,王菊珠等村民成立手工皂作坊,福州陽光學院林麗華副教授帶領該院校的研發團隊點對點指導,就地取材,采摘山野間的中草藥制作成手工肥皂,有效成分達到98%。
本草皂坊項目負責人王菊珠說,平時游客可以來這里進行手工DIY,我們也會通過直播和公眾號等平臺銷售產品,2021年項目凈收入就有17萬元。
新產業、新業態的“活水”注入,讓古老的村莊煥發出新的活力。數據顯示,2021年該村游客量達3萬多人次,村財收入50余萬元;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5500元,提高到2020年的21600元。
福建省稅務局派駐南巖村第一書記林其韜表示,將繼續沿著“研學+文創”的主線,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同時發展傳統農業、種植業、手工制造業等,提升產品整體品質,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增產增收。
煥然一新的還有霞浦縣三沙鎮東山村。村中,一幢幢整齊排列的新樓房外面,畫著精美的畬族風情墻畫。冬日暖陽下,村民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嘮家常。
東山村是老區村,也是少數民族村寨。1997年前,許多畬族民眾困頓于深山茅草房,僅有一條小路通往行政村,每當遇到惡劣天氣常常數日都無法出門。
“以前生活很苦,一到刮風下雨就開始擔心害怕,屋頂是茅草會被大風吹走,泥墻容易開裂,而且承重能力差。”回憶起當時居住于茅草房中的情景,東山村村民蘭春華感慨稱,下雨天屋外下大雨,屋里就“下小雨”。
1998年,東山村開始全面推進茅草房改造、易地搬遷等一系列措施,先后將177戶群眾搬遷至東山主村,并建設兩個“造福工程”新村,形成東山中心畬村,從根本上改善邊遠山區民眾的居住條件,開啟了村莊的蝶變之路。
“生活比以前好太多啦,基礎設施、教育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現如今,蘭春華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四層小樓房,閑暇之余承包一些道路工程,生活安逸幸福。
搬得出,還得穩得住、能致富。多年來,東山村因地制宜大力發展近海捕撈、紫菜養殖、畜牧養殖、茶葉種植等特色產業,帶動村財增收、村民致富。目前,東山村擁有15家紫菜加工廠,年總產值達1.2億元;村財收入從基本為零,到2021年實現收入21萬余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300元。
東山村黨支部書記鐘祖欽表示,東山村紅色資源、生態資源豐富、畬族文化濃郁,將充分挖掘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打造宜居宜業的美麗濱海特色畬族村寨。(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