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春走基層)寧夏中寧:傳承非遺黃羊錢鞭 舞出時代新韻
中新網寧夏中寧2月4日電 題:寧夏中寧:傳承非遺黃羊錢鞭舞出時代新韻
中新網記者 于晶
手握兩端綁著紅綠彩穗的塑料膠管,雙腳跟著鼓點變換著十字步,眼神靈活地配合著身體的扭動……2月4日,記者走進寧夏中衛市中寧縣黃羊古村落,數十名村民伴著輕快的旋律、身著盛裝舞起了黃羊錢鞭,村民們臉上洋溢著幸福,古村也在節日里顯得歡快祥和。
站在隊伍正前方領舞的是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黃羊錢鞭傳承人劉自壽。他一邊吹著口哨控制著節奏,一邊不時地糾正其他人不規范的動作。
黃羊錢鞭是流傳于黃羊村的一種民間藝術表演形式,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隨著時代變遷,黃羊錢鞭已演變為一種自娛自樂、強健體魄、美化生活、溝通情感、增強凝聚力的大眾化民俗體育文化娛樂活動。
劉自壽介紹,傳統的黃羊錢鞭是長約80厘米、直徑約為4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在兩頭的桿莖上刻有空槽,槽中各穿一對銅錢,兩端桿頭再分別扎上紅、綠色的麻纓,木棍或竹竿的周身漆成紅綠兩色的環紋。表演者多穿比較喜慶的紅、黃、粉色綢緞寬松服裝,女性頭飾用紅、粉或綠色的方絲巾,男性頭飾則用純白的長方形毛巾。
他告訴中新網記者,關于錢鞭的文字記載并不多,主要是通過祖輩口口相傳至今。據說這是起源于明朝游牧民族的一種牧羊舞,最早的形式是把銅錢拴在羊鞭的兩端,舞鞭時能產生清脆的響聲,后來這種形式也就作為慶祝豐收、祈求平安的“儀式“被流傳下來。
隨著時代的發展,雖然“鞭”作為放牧工具已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錢鞭舞以節奏明快、粗獷豪放、歡樂喜慶的風格一直在黃羊村一帶廣受歡迎,百姓也因此將其稱為黃羊錢鞭。
目前黃羊村錢鞭隊有200多人,最大的60歲,最小的7歲。經過幾代人的努力,黃羊錢鞭在傳承中有創新,如今的黃羊錢鞭融合了秧歌、腰鼓和廣場舞的動作,套路從十幾種到現在的100多種,陸地上有四方格、萬紫千紅、剪梅花等,舞臺上有搖滾錢鞭、金鞭飛舞等。在黃羊村,幾乎每個人都會舞一舞錢鞭。
據劉自壽透露,自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黃羊完全小學就開始開設錢鞭課程,老師手把手教學生打錢鞭,許多村民關于錢鞭的最初記憶都來自學校。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中寧縣將“黃羊錢鞭”確立為中寧縣第三中學的校本課程,并通過挖掘和整理歷史資料編寫了校本教材《錢鞭情韻》,其中包括歷史淵源、道具、服飾、音樂風格、武打動作等系統內容。至今,已有近萬名學生帶著“黃羊錢鞭”文化走出校園,使之得到進一步的保護與傳承。
此外,中寧縣還借助黃羊古落文旅開發項目,打造黃羊錢鞭傳承基地,讓更多人走進黃羊古落,了解錢鞭文化。
非遺寶藏,代代相傳,依賴于“人”的傳承而實現“活”的顯現。中寧縣傳承下來這樣一種鮮活的非遺文化黃羊錢鞭,它以生動明快的節拍、活潑喜樂的躍動、歡騰熱鬧的氛圍,展現著古老的民間舞蹈的獨特魅力。劉自壽說,村內有黃羊錢鞭這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黃羊古村落注入了特有的文化元素,加上現代元素的融入,黃羊古村一定會煥發生機。(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