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玉堂(受訪者供圖)

《楚脈千秋》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學者名片
劉玉堂,著名文化學者,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華中師范大學國家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特聘教授,湖北大學湖北文化建設研究院院長。其撰寫、主編的《荊楚文化志》《世紀楚學》《長江文明之旅》分獲第四屆國家圖書獎、第九屆湖北省優秀社科著作一等獎和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
“在世界難以數計的江河中,幸有長江,以其無與倫比的能量,釋放出文明星空未曾消逝的曙光!”
“她儼然丹青妙手,勾勒出青藏文化的凝重莊嚴,揮灑出巴蜀文化的達觀奔放,涂抹出荊楚文化的浪漫奇譎,點染出吳越文化的綺麗清朗!”
劉玉堂筆下詩一般的文字,被鐫刻在長江文明館展廳的墻壁上。
長江文化有著怎樣的特質?荊楚文化在長江文化體系中是怎樣的存在?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江城武漢應如何發力?隨著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正式啟動,近年來成為熱門的長江文化研究,愈發受到重視。
2月15日,長期致力于楚文化、長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和文化產業研究的劉玉堂,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專訪,暢談他的思考。
長江文化的特質:創新、進取和開放
“放眼全球,長江文化研究受到重視有其必然性?!眲⒂裉谜f,在國際大文化格局中,流域文化的研究已成世界性潮流。長江作為世界第三大河流,其流域文化研究受到重視是勢所必然。
劉玉堂稱,廣義的長江文化,指長江流域的一切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作為一個時空交織的文化復合體,長江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質。經深入研究,他將其概括為三個詞:創新、進取、開放。
劉玉堂認為,長江文化在形成與發展過程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文化創造活力。他舉例說,水稻的栽培和推廣,是長江流域為人類作出的開創性貢獻。嚴格意義上的中國哲學,也是在長江流域創立的。在中華民族實現文化自覺的過程中,長江流域更有創榛辟莽之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早期的根據地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中國現代史上不少重大革命活動和歷史事件也都發生于長江流域。
“一種文化是否具有進取的銳志,是決定它是否具有超前性或前趨性發展力量的重要標準。長江文化正是一種銳意進取、矢志開拓的文化?!眲⒂裉脧拈L江文化的第一個輝煌期——春秋戰國時期講起。他稱,無論是巴蜀北抗秦隴、內結羌濮以至成為西南強國,還是楚國篳路藍縷、轉弱為強,一躍而為春秋五霸之一、戰國七雄之長,或是吳國的北進西突、東拓南征和越國的臥薪嘗膽、發憤圖強,都表明了一種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正是憑著這種精神,分別創造出璀璨奪目的巴蜀文化、荊楚文化和吳越文化。此外,長江文化的進取特質在中華文化邁向近代文化的變革中表現得尤其突出,可以認為,在中華文化進行社會體制變革、走向近代的探索中,長江文化一直是居于前潮。
“創新也好,進取也好,一種文化如果離開了開放精神,終究會停滯萎縮乃至消亡?!眲⒂裉谜f,長江文化的開放性,體現在它具有兼收并蓄、容納百家的恢弘氣度。以楚文化為例,楚人以“撫有蠻夷,以屬諸夏”的博大胸懷,擇善而從,為我所用。有學者稱:其文化主流雖可推溯到祝融,但其干流是黃河流域的華夏文化,支流則為蠻夷文化,三者的交匯合流,才構成了典型意義的楚文化。秦漢以后,長江文化的開放精神有增無減:在中華文化重心南移的過程中,長江文化積極汲取西方文化中的先進內容,率先接受了西方先進的科技文化;在中華文化的現代化進程中,演繹出一出出波瀾起伏、雄奇壯觀的歷史活劇。
楚文化精神與長江文化特質高度一致
《楚脈千秋》是一本大家寫的小書,出版不到兩月,5000冊銷售一空。
主編劉玉堂在書中將楚文化精神概括為六點: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大象無形的開放氣度、一鳴驚人的創新意識、上善若水的和諧理念、九死未悔的愛國情懷和一諾千金的誠信品格。
“楚文化是先秦時期長江流域爭奇斗艷的文明之花之一,其精神內涵中的進取、創新、開放,與長江文化的特質高度一致?!眲⒂裉萌鐢导艺涞嘏e例介紹,楚國立國時,方圓區區五十里,國君爵卑位低,只能在周天子舉行的諸侯盟會儀式上默默看守祭天的火堆。憑著篳路藍縷的進取精神,不斷開疆拓土,數百年后,其疆域囊括半個中國,“地方五千里”,成為屹立世界東方的第一大國。
楚地還創造了諸多“之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權縣,為楚國所設。戰國時期楚國政治領域的標志性事件——吳起變法,比著名的商鞅變法早30余年。楚人修建了一大批水利工程,期思陂是我國第一個社會性的農田水利工程;芍陂因規模宏大,與都江堰、漳河渠、鄭國渠并稱我國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單。
楚人對其他優秀文化兼收并蓄,楚國貴族墓地出土的“蜻蜓眼”玻璃珠,是中國境內已知年代最早的中西文化交流的信物。
“荊楚大地不只是楚文化的發祥地,還是遠古人類重要演化地、三國文化的富集地、辛亥首義文化的發生地、紅色文化的繁盛地、佛道文化的昌明地、山水文化靈秀地、南北文化交融地?!?劉玉堂說。此外,荊楚文化對中華科學與技術也作出了巨大貢獻,集中體現在農耕、青銅、茶葉、活字印刷和醫藥等多個方面?!翱梢哉f,荊楚文化是長江文化的杰出代表?!?/p>
武漢應強化長江標識 凸顯英雄之城風采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的別稱“江城”,早在唐代李白的詩句中就出現過。
劉玉堂稱,從長江局到長江水利委員會,再到大型企事業單位、文化產業等,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解放后,或者新時代,武漢不少地方都打上了長江的印記。但他認為,武漢還需進一步強化長江標識,下大力氣挖掘、培育與長江相關的馳名商標、地理標志產品等。同時,在武漢濱江文化空間要進一步提煉長江文化核心符號,重塑人與江的“地方依戀”。
劉玉堂還深情呼吁,要進一步凸顯英雄之城的風采和影響力。他在《行走江城》一文中寫下激情飛揚的文字:武漢是一座英雄城市。禹功磯上的“天書”,銘記著大禹力挽狂瀾的偉績;天下第一神箭手養由基曾在東湖岸邊箭發雁落,蜀漢大將關羽曾在伏虎山下卓刀成泉,一代雄杰岳飛曾在蛇山之腰運籌帷幄,辛亥首義將士曾在三鎮血染衣冠?!岸叽罅T工”的風雷,盡顯江城人民的英雄虎膽;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保衛戰,譜寫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不朽詩篇。“九八抗洪”,鐫刻了江城人民力伏洪魔的壯舉;“庚子抗疫”,大武漢英雄城市的形象,永遠屹立在人類悲壯記憶的空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