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馬嶺考古遺址公園打造的景觀 李吉明攝

修復出土的文物碎片

石鉞象征著兵權

修復后的炊煮器

修復后的盛水器

再現遠古先民農耕場景

空中鳥瞰走馬嶺考古遺址公園
文/圖: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黃志剛
上世紀80年代,磚瓦廠工人取土時無意間發現的陶片,揭開了一個跨越五千年的遺跡——走馬嶺遺址。
該遺址位于湖北荊州石首市東升鎮走馬嶺村與童子崗村的交界處,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址,被稱作荊州鼻祖式歷史文化遺址。如今,從保護和傳承的角度,當地擬規劃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讓古老文明通過現代方式“活”起來。3月底,極目新聞記者前往該遺址,踏訪五千年前長江中游古先人留下的生活遺跡。
磚廠取土
無意間揭開五千多年城堡遺址
走馬嶺遺址位于長江中游的荊州石首市,上津湖邊。走馬嶺,傳說是三國時期的關羽,曾在此地走馬揚鞭、操練騎兵而得名。
1988年5月的一天,原石首焦山河鄉走馬嶺村,幾名空心磚廠的工人在取土時,意外挖出了一些陶片,起初也并不在意。
時任原焦山河鄉辦公室主任的夏光桃,聽說磚廠挖出陶片、石器,到現場一探究竟,懷疑那些殘片是古文物,趕緊向當時的石首博物館報告。磚廠工人沒想到,他們的意外發現,喚醒了沉睡千年的長江中游遠古文明,也揭開了石首五千年前的神秘面紗。
經國家文物局批準,荊州、石首市博物館人員前往走馬嶺調查。兩年間,考古隊共進行4次發掘,出土8000余件陶器、石器和玉器等。經專家研究論證,該系列出土文物距今約有五千多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文明遺存。在多次現場勘查后,專家們認定,文物出土地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的古城遺址。該古城遺址的周長約為1200米,不僅有城墻、城門,還有護城河,形如一座城堡。
經多年的考古發掘和學術論證,業界一致認為,該古城遺址是迄今為止,長江流域能夠確認的時代最早、面積最大的原始社會晚期城址之一,并將其命名為“走馬嶺遺址”。
前日,極目新聞記者通過無人機航拍畫面看到,昔日磚瓦廠取土處因地勢低洼,已蓄水成為池塘;古城遺址上的雜樹被清理后,可見凸出地面的城垣,4個城門的遺跡和5個制高點突出。古城整體平面形狀呈橢圓形,城垣和護城河相對清晰。
石首市走馬嶺考古遺址公園管理所所長彭濤介紹,史前城址應包括走馬嶺內城、護城河和周邊的屯子山、狗趕張、蛇子嶺等外圍城垣體系,共同構成內外雙城結構。城堡最高處距地面有13米,測算古城的內城面積近10萬平方米,加上外城總面積約36余萬平方米。
考古發掘
萬件文物豐富長江流域古文明
上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的10年間,國內外考古專家紛至沓來,對走馬嶺遺址進行研究和調查。
古城遺址中,清理出了保存較完整的城垣、房屋、灰坑和墓葬等遺跡。而出土的石鉞、陶鼎、陶罐等器物,生動再現了長江中游遠古先民們生產、生活的場景。
考古發掘,共計出土文物1萬余件,現藏于荊州博物館和石首市博物館等地。
在荊州博物館,記者看到源于走馬嶺遺址的石鉞、陶豬、玉珠、鏤孔豆和紡輪等。專家稱,石鉞代表著軍權,走馬嶺墓葬中有許多出土,證實新石器時的古城有軍事功能。憨態可掬的陶豬背上,竟然還有一個小孔,專家認為它是一種類似于陶塤的樂器,將豬的形象運用于樂器上,“還意味著,當時的先民已對豬進行馴化、利用”。
在造型精美的鏤孔豆上,鏤刻著菱形幾何圖形。遺址公園管理所所長彭濤說,新石器時代還沒有數學,但當時走馬嶺已出現幾何圖形。
專家論證認為,走馬嶺城始建年代應不晚于距今5300年前的屈家嶺下層文化,大致與鄭州西山城、杭州良渚城等年代相當。史學界曾有“古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并由此擴展到長江流域”觀點。然而20世紀下半葉,長江流域眾多的考古發現,對這一論斷有了新的看法。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余西云說,走馬嶺城是中國境內發現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也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有內外層結構的史前城址,對城市發展研究有重要意義。
目前,考古學家普遍認為,走馬嶺遺址包括了大溪文化晚期,屈家嶺文化早、中、晚期,石家河文化早、中期等六期文化遺存,為研究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的原始社會史、經濟發展史,長江流域古文化的起源等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資料,價值非凡。
開掘歷史
遺址公園可沉浸遠古農耕場景
走馬嶺遺址的發現,使其立刻成為“荊州鼻祖式歷史文化遺址”。目前,文保專家正在對發掘文物作修復保護,考古學家也更加緊對文物的研究論證。
在遺址公園管理所的庫房,記者看到來自武漢大學歷史學院考古系的工作人員,在清理碎片、修補復原并作信息歸檔。
今年65歲的張從翠已退休十多年,她和團隊已在走馬嶺遺址連續工作近2個月,任務是在1000多片陶器碎片中,不斷找出相鄰兩塊,拼接、粘合,最后形成一件完整的器物。
張從翠說,還原歷史的最好辦法就是找到直接物證,而每一件新發掘的文物就是訴說歷史的最有力證明。有時為拼接一件陶器,她要花費三四天甚至更長時間,“相比同一時期的省內其它地方,走馬嶺遺址的碎片顯得更細碎,拼合的難度更大。”
一件件修復完成的文物被記錄存檔后封存。它們將會被送往即將建成的石首走馬嶺考古遺址公園文物陳列館,供游客觀賞、學習和交流。
彭濤說,正在加緊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與武漢大學達成考古合作項目,對走馬嶺文化進行深層次解讀,讓民眾近距離地參觀遺址。
遺址公園將按照“一軸、一心、兩帶、多點”總體布局和展示結構進行保護性開發建設。重點以城垣、城壕及城內的房屋址、文化層斷面、水門遺跡等作為整個園區的核心展示區,再融入濱湖景觀帶和農業景觀帶,將園區的多個重要展示節點串聯成線,并劃分為遺址類、景觀類、設施類和體驗類功能區。
“游客既能直觀感受遠古遺存的文化魅力,還能沉浸式、場景式體驗遠古生活場景。”彭濤表示。記者在園區內看到,幾處仿遠古人生活場景的茅屋和景觀小品已搭建完,有聞訊而至的游客慕名前來打卡。
走馬嶺遺址是寶貴的人類文化遺產,有極高歷史文化價值,也是長江流域、洞庭湖平原珍貴的旅游資源。彭濤說,遺址公園將結合鄉村全面振興,建成融文物展示、文化旅游、生態環保和水上游樂于一體的歷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青青芳草兮,巍巍古城墻。護城河畔兮,菁菁黍稷黃。男子制陶兮,女子采榆桑。漁獵農耕兮,裊裊炊煙香。”彭濤仿楚辭格律,給公園描繪出一幅美麗的田園圖景,正如許多古文人筆下的世外桃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