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李廣春
戲劇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一段時間以來,面對劇烈的社會轉型,戲劇傳承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缺少觀眾,辛辛苦苦排出一場大戲,老戲年輕人沒心思看,新戲老年人沒興趣看;人才短缺,練就“四功五法”非一日之功,年輕人很難靜心練功;入不敷出,一桌二凳的舞臺讓位于聲光電的炫酷,門票收入難抵前期投入,經營難以為繼;虎頭蛇尾,一些戲劇演出,追求虛名,只想上級的獎杯,不顧百姓的口碑,從而無疾而終。
其實,戲劇的發展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一直在為爭取觀眾而銳意創新。徽班進京沖破“花雅之爭”束縛,博采眾長,鑄成國粹京劇,戲劇傳承峰回路轉。各地的地方戲精彩紛呈,題材小中見大,民間傳奇中的敬老愛親、除暴安良、男耕女織、愛恨情仇,經傳神演繹,成為經久不衰的戲劇經典。越劇《梁祝》《白蛇傳》,黃梅戲《女駙馬》《天仙配》,豫劇《花木蘭》《穆桂英掛帥》,昆曲《桃花扇》《牡丹亭》……至今仍在民間廣泛傳唱。
只有不斷擴大傳播,才能有效傳承。戲劇活得長,要靠百姓扛。戲劇界有識之士向來不固步自封,以人民為父母,始終與時代同行,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載體擴大戲劇傳播。剛有電影,他們就拍出戲劇電影;有了廣播,他們就錄音播放戲劇廣播;有了電視,他們就拍成戲劇電視連續劇。流行音樂盛行,他們就兼收并蓄,創作旋律優美而又戲味十足的戲歌,《前門情思大碗茶》《梨花頌》《黃梅戲》等成為戲劇傳承的新經典。
網絡的出現,為戲劇傳承打開新通道,抖音等短視頻成為戲劇傳承的新方式。去年戲劇抖音播放600億次,年輕人成為抖音戲劇欣賞的主力,僅一個地方小戲揚劇也有600萬次的點擊量,這是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是戲劇在網絡時代傳播的一次勝利。揚州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汪琴,今年已經82歲,把揚劇搬到抖音上,玩得風生水起,戲迷叫好不斷。
抖音上的汪琴光彩照人,一點也看不出已年逾八旬。舞臺藝術呈現完全靠她個人的藝術表演,“唱念做打”一應俱全,“手眼身法步”透出大家氣象。
過去未看過她的戲,但前幾年國家一級編劇劉鵬春老師回揚州,我有幸作陪,席上說到他的成名之作《皮九辣子》,得知汪琴在其中飾演顧二嫂,因精湛的藝術表演,獲得了業界充分肯定。翻看資料,才知汪琴真不簡單,揚劇就是她的命。在職時,是揚州揚劇團的“臺柱子”,為了揚劇事業揮舞大旗往前沖,為民演戲的故事至今仍在戲迷中傳頌。退休后,“戲心”依舊,居然不要編制,不要人員,不要經費,成立民營的汪琴揚劇團,場地簡陋,但精湛表演不簡單,戲迷大飽眼福,國家有關部委還為此表彰了這位老先進。年事漸高,她又玩上新媒體,用抖音傳播揚劇藝術。真是一天也閑不住。
人民需要戲劇,戲劇傳承需因時而變。戲劇本來就發軔于民間,歷來是百姓生活的藝術表達。小人物的喜怒哀樂折射大時代的風云變幻,情節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唱腔守正創新,與時俱進;舞臺因地制宜,追求簡約。戲劇藝術薪火相傳,就在其百姓情、煙火氣、時代范兒。
汪琴在抖音上教揚劇,這是她傳承揚劇藝術的新探索。藝術舞臺,既有生活真實場景,也有網絡虛擬場景。網絡表演欣賞蔚然成風,特別是網民的年輕化,倒逼我們思考藝術傳播如何借助網絡發力,文化傳承如何抓住活躍在網絡上的年輕人。用好了網絡,就抓住了傳承創新,擁有了年輕人,就掌握了發展主動。各行各業如此,戲劇傳承也概莫能外。
汪琴等藝術家能與時俱進運用新媒體,用抖音傳播戲劇,使年輕人能方便快捷分享,功德無量。戲劇抖音突破了時空界限,萬能的“朋友圈”讓戲劇傳播如虎添翼。也許坐在劇場欣賞戲劇的人少了,但無處不在的網絡卻讓戲劇傳播別開生面,大眾觀賞蔚為壯觀,觀演互動此起彼伏。只要堅持為民造福,借助網絡傳播,又何愁包括揚劇在內的戲劇不發揚光大!戲劇抖音折射了傳承之變,擁抱互聯網,用上新媒體,抓住年輕人,戲劇傳承自然柳暗花明。?(作者為揚州大學文學院特約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