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4月14日電 (記者 應妮)首輪演出6場開票即售罄,加演兩場仍是秒光。這就是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出品、演出的新創話劇《鐵流東進》。該劇聚焦新四軍通信兵戰斗生活,全男班塑造鐵軍群像,是一部熱血涌動、充滿陽剛之氣的戲劇。
“軍人離開戰場有兩種方式,凱旋或犧牲。他是第三種……”話劇《鐵流東進》中患有阿爾茨海默癥的爺爺突然宣布“我是烈士”。孫子通過爺爺的一言一行,揭開他的身份之謎——1941年,皖中獨立師第三團東進受阻,被日寇圍困在白馬山,急需通過電臺與上級聯系。協助三團的發報員是一位技藝超群,卻對抗日勝利毫無信念的老百姓,他們的相遇像一塊頑石砸進了滾燙的鐵流中,火花四濺。
編劇查文白采用了兩個時空交替敘述的方式,一層層展開那個為民族浴血奮戰的鐵血往事,同時也讓當代人近距離感知歷史上一個個鮮活而剛毅的年輕生命,主人公李安本的孫子從懷疑爺爺是逃兵到揭開隱秘真相的過程,也如同李安本從平凡到偉大蛻變的心理歷程,創作者的意圖在于讓新時代的人們見證鐵軍精神代代延續。
舞臺上轉臺不停旋轉,戰士在槍炮聲中一個一個倒下,投影里閃過彈幕一樣的電波,一桿鮮紅的旗幟始終屹立。在這壯烈的一幕中,鐵血戰士用血肉熔成一條前仆后繼的鐵流。無形的電波與鐵軍的鋼鐵洪流結合,點燃觀眾的愛國熱情。
舞臺上高低不一的白色矩陣排列成摩爾斯電碼符號,而代表點、劃、停頓的間隔距離又將其構成一個迷宮,燈光一變頓時成了狼煙四起的戰場,最后在舞臺上立起了莊嚴肅穆的漢白玉紀念碑……戰士們在這座摩爾斯電碼組成的山上等待突圍,堅守希望。舞臺上方的紗幕也由摩爾斯電碼符號組成,隨著轉臺的運動,影像在紗幕上移動,仿佛是發電報時滴滴答答的節奏,營造出浪漫詩意的意象。
國家一級演員侯巖松將他的戲曲功底運用在塑造李安本這個人物上,他提議把李安本教戰士們發報的過程編排成一出“轎子戲”。演員王挺演繹的團長操一口四川話,具有更強的說服力和感染力。以方言演出的還有首次參演話劇的張真源,生于重慶的他經過近兩個月排練,飾演了青春的勤務兵“小柴火”。
據悉,話劇《鐵流東進》演出將持續至4月18日。第七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也由此拉開大幕,將有8部大劇場劇目和11部小劇場劇目在4月至8月上演。(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