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成都4月16日電 題:藏羌織繡傳承者楊華珍:飛針走線“闖世界” 講好傳統非遺當代故事
記者 岳依桐
飛針走線間,一朵色彩艷麗的羌族茶花嬌艷綻放在中國藏羌織繡大師楊華珍指尖。雖然歲月已在她的臉龐留下痕跡,但每每拿起繡花針,今年62歲的楊華珍依然眼神清澈、專注。“傳統手工藝并非只有等待拯救的命。”她面帶微笑,“中國傳統文化之美正受到世界矚目。”
藏羌織繡是“藏族編織、挑花刺繡”和“羌族刺繡”的合稱,二者均入選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作為“藏族編織、挑花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出生成長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楊華珍常年致力于推動傳統手工技藝傳承創新、走向世界。
憑借一根繡花針和一腔熱愛,在楊華珍的努力下,藏羌織繡的美逐漸被更多人所熟知。截至目前,其團隊已與植村秀、愛馬仕、歐萊雅、星巴克等十余個海外知名品牌開展合作。
生于刺繡世家的楊華珍從小便和家中長輩學習手工技藝,刺繡是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長大后,楊華珍成為當地日報的一名攝影記者,家鄉的碉樓寨房、佛塔經幡、山川河流、花草蟲魚都被她用鏡頭記錄,也成為后來她設計靈感的主要源泉。
楊華珍事業的轉折點發生于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看著滿目瘡痍的家鄉,她開始思考,自己能為家鄉和家鄉的民眾做些什么?不久后,彼時已年近半百的她放下相機,組織了10余位當地繡娘來到成都,用手工刺繡技藝開始創業。
“創業之初非常不易,團隊成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我們就是老奶奶闖江湖,甚至一度交不起房租。”楊華珍感慨,雖然藏羌織繡是傳承了千百年的手藝,但若不加以創新,“老祖宗給的‘金飯碗’也可能端不穩。”她愈發意識到,傳統與時尚的結合,是傳統非遺在當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先輩傳下來的東西是傳統手工技藝的根,但必須要在此基礎上進行二次創作,從而表達創作者的內心,更要體現時代的特點。”她舉例道,羌族認為每個月份有不同的代表花卉,自己為某品牌設計的《十二月花》便來源于這個浪漫的說法。“中國傳統文化在海外有很大的市場,但倘若直接同外國受眾講太陽神鳥、馬踏飛燕,他們很難理解,需進行創新解讀,加強品牌打造。”
如果說最初楊華珍的團隊是“老奶奶闖江湖”,現在則不斷有年輕人主動加入,其中不乏碩士、博士,生機蓬勃。“年輕人能夠帶來很多新東西,他們的思想、審美都能為傳統文化賦予新的價值。”如今,楊華珍所設計的藏羌織繡紋樣出現在手機殼、電腦包甚至美甲、紋身貼上,且銷量頗為可觀。
雖已踏上國際舞臺,但一路走來,楊華珍的初心從未改變:振興傳統手工藝,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帶動更多人靠傳統技藝增收致富。在四川各地的村莊中培訓繡娘;為殘障群體開設刺繡學習班;創立成都華珍藏羌文化博物館,保護、傳承、弘揚藏族、羌族民間傳統手工藝……她腳步不停。
“藏羌織繡是千百年來藏族、羌族民眾在歲月中沉淀下來的最為鮮活,也是最適合與當代對話的民族文化遺產之一。”楊華珍說,“傳統手工藝歷經漫長歲月才傳承至今,將其推向世界也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努力。”(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