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博鰲4月22日電 (符宇群)正在海南博鰲舉行的博鰲亞洲論壇2022年年會上,博鰲亞洲論壇主題公園內的雨林文化展吹起“黎苗風”,富含民族濃郁風情的黎苗特色文化受到關注。
“九仙織女下凡間,開創黎錦三千年……”在雨林文化展區內,7歲男孩王程業穿著黎族服飾坐在奶奶劉香蘭旁,邊背詩邊織黎錦,獲得在場觀眾點贊。

圖為海南黎族姑娘陳孟麗展示自己原創品牌“布黎布舍”。 符宇群 攝
王程業3歲起就跟著奶奶學織錦,如今已有自己的黎錦“作品”,掌握了5種織黎錦的圖紋樣式。他希望自己能像奶奶一樣做一名非遺傳承人,更好地展示黎族織錦文化。
近年來,有著3000多年歷史的黎錦,頻頻走上國際舞臺。在數屆博鰲亞洲論壇年會上,黎錦作為“國禮”贈送給各國政要,黎錦旗袍還作為主打禮儀迎賓服,向八方賓客展示海南少數民族傳統文化。

圖為黎族藤編技藝展示。 符宇群 攝
在今年的博鰲亞洲論壇主題公園內,由五指山市策劃的雨林文化展,黎族特色服飾再次亮相。穿梭在展區各個角落的志愿者,他們身著民族特色服飾、打扮青春時尚,成為展區一抹亮眼的風景。
這身原創黎族服飾設計出自于海南黎族姑娘陳孟麗之手。作為一名返鄉創業大學生,陳孟麗一直致力于推廣家鄉的黎錦。大學畢業之后,返鄉創立“布黎布舍”品牌,進行海南黎族原創服飾創新設計推廣。今年是陳孟麗首次應邀參加博鰲論壇進行產品展示,這次她共帶來百余件黎錦元素產品,包括原創時尚黎錦服飾、手包、圍巾、鼠標墊等。
事實上,這并不是陳孟麗第一次帶著黎族原創設計作品登上國際舞臺。此前,2021海南島國際時裝周上的黎錦主題時裝秀便是陳孟麗的首秀。在陳孟麗看來,傳統的黎錦元素可以和時尚潮流相結合,創作出一系列適合當代年輕人審美的服飾和文創產品,從而讓黎錦以一種更年輕化的方式,被更多人所接受。

圖為黎族樂器鼻蕭演奏現場。 符宇群 攝
海南黎族舂米舞省級非遺傳承人黃良花與同伴以行進式的表演方式,在展區內為觀眾演繹黎族舞蹈。她們三人各持木杵輪番揮動敲擊舂桶,動作整齊一致且富有節奏感,引來眾多觀眾圍觀。“黎族舂米舞是黎族婦女從舂米勞動中演變出來的歡慶舞蹈。”黃良花說,黎族舂米舞富有感染力,有不少觀眾跟著學習,場面熱鬧。
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區內,時常傳來悠揚悅耳的音樂聲。在這里,海南苗族盤皇舞省級非遺傳承人陳秀興穿著表演服飾,挎著皮鼓、銅鑼,與同伴一起演示來自深山雨林的遠古之舞。海南黎族姑娘黃海林則帶著她的團隊為觀眾展示黎族竹木器樂的魅力。
黃海林介紹,“五指山之聲黎族竹木器樂團”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發展團員38人。近年來,該團隊在黎族樂器傳承的過程中,將傳統的鼻簫、灼吧等黎族樂器改變創新,解決了音域窄、音色低等問題,目前可演奏的曲目除傳統黎歌外,還有各地方的民歌、流行樂等,舞臺表現力更好,受到觀眾的喜愛。
“我們的團隊經常會應邀到各地開展文化惠鄉、旅游推介以及商演活動,每年演出場次超百場。此前,我們曾經還到訪俄羅斯、德國、瑞典等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活動。”黃海林認為,非遺文化的傳承不應該是冷冰冰地躺在博物館展示,而是能夠“走出來”進行活態展示,“將自己的民族文化唱響在每一個角落。”
行走在展區內,從精美的黎錦苗繡、悠揚悅耳的民族樂器,到熱情洋溢的黎苗歌舞以及凝聚著黎苗同胞勞動智慧結晶的民族文創產品,黎苗文化正以其自身獨特的魅力,向海內外嘉賓展現海南民族傳統文化風情。(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