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銀川4月22日電(記者 于晶)4月22日,記者從寧夏博物館獲悉,由寧夏博物館編撰、陳永耘著、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寧夏地區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護利用調查研究》正式發行。
據了解,該書系寧夏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點項目的同名結項著作,該課題由寧夏博物館副館長、研究館員陳永耘擔任項目主持人,課題組10余人深入將臺堡革命舊址,中共鹽池縣委、縣政府舊址——李塬畔革命舊址等近百處革命文物遺址、遺跡開展為期一年多走訪調查,歷時三年編纂完成。
全書分六章,共收錄寧夏境內99處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包括重要會議舊址、重要名人故居等5大類),毛澤民用過的銅手爐、西征紅軍經過寧夏留下的海螺號等2295件/套可移動革命文物(包括武器、檔案文書、名人遺跡等12個類別),系統梳理了寧夏地區革命文物資源分布概況和保存管理現狀,深度剖析了寧夏地區革命文物在保存環境、保存設備、消防和安防設施等條件下的保存管理狀況以及相關保護利用問題,并從革命文物保護和革命文物利用兩方面提出加強預防性保護、加大財政投入、打造革命文物精品陳列等合理化對策、可行性建議,對今后該領域發展具有很強前瞻性。
全書厘清了革命文物的概念和范疇,確定了每個國有收藏單位的收藏種類和特點,并對保管、保護、利用方面的現狀及問題進行了分析、探討和對策研究。在概念界定、資源分布、現狀描述、存在問題的剖析和給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等系統化的研究中,課題詳盡地闡釋了寧夏地區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與保護利用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從調研內容和完成方法來看,課題在革命文物界定、歷史分期、文物分類、保護現狀和利用等方面既兼顧實際、有所遵循,又融合創新、自成一體。
陳永耘表示,該書是寧夏博物館將寧夏地區革命文物中所蘊含的革命文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相結合的一項重要研究成果,它的出版填補了寧夏革命文物保存管理和保護利用專項研究的空白,為以后深入研究寧夏地區的革命歷史和革命文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寧夏地區革命文物的進一步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提出有實際應用價值的導向性意見,對寧夏地區紅色文化和旅游的大力發展與深度融合提供有一定參考價值和可操作性的意見和建議。
寧夏博物館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立足館內常設展覽《紅旗漫卷——寧夏革命文物陳列》的基礎上創辦《歷史紅流——陜甘寧邊區鹽池縣革命文物特展》等相關展覽,發表數十篇相關領域論文,為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發揮積極教育引領作用。(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