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重慶4月22日電 題:“90后”重慶小伙的“金玉緣”:把非遺技藝留下來、傳出去
作者:陳秋杏 陳鑫
一雙靈巧的手將銀制花瓣與云雷紋組裝,均勻鋪上硼砂水、撒上焊藥,軟火輕燒,焊藥融化散盡,花瓣與云雷紋結為一體……一個春日午后,在渝派花絲鑲嵌手藝人辜國強的工作室內,中新網記者見到這位一襲中式黑衣的“90后”重慶小伙,他正忙著在操作臺指導工作室成員制作花絲鑲嵌首飾。幾天后,這些原創花絲鑲嵌首飾將發往海外。

圖為辜國強制作的“中西合璧”風格花絲鑲嵌發冠。 陳鑫 攝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在中國已有上千年歷史,是“花絲”和“鑲嵌”兩種制作技術的結合。花絲選用金、銀、銅等金屬抽成細絲,以堆、壘、編、織等技法制成,鑲嵌則是將金銀薄片鏨出圖案或制成各種造型,嵌以珠寶玉石。2008年,花絲鑲嵌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今年28歲的辜國強,與花絲鑲嵌的緣分始于2016年。當時,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學習文物修復的他,被一只花絲鑲嵌鳳冠吸引,從此與花絲鑲嵌這項非遺技藝結緣。
學習并傳承這項傳統技藝的想法在當下便萌生出來,于是辜國強開始前期走訪了解,渝派花絲鑲嵌走進了他的視野。

圖為辜國強制作的各種花絲鑲嵌首飾。 陳鑫 攝
“渝派花絲鑲嵌脫胎于京派、川派,繼承了各派優點,有很強的包容性,能制作出符合現代社會使用價值的作品。”辜國強介紹,渝派花絲鑲嵌技藝出現于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當時一度流行。現今掌握該項技藝的多為六、七十歲老手藝人,該項非遺傳承面臨斷代局面。
“作為年輕一代,我要掌握這門手藝,不想日后為這門技藝的失傳感到遺憾。”2017年,辜國強回到重慶拜師學藝,成為一名渝派花絲鑲嵌手藝人。
作為一門純手工技藝,花絲鑲嵌耗時耗力,每道工序都需要工匠細心雕琢。辜國強告訴記者,渝派花絲鑲嵌中僅花絲就有幾十種制法,技巧繁多。“這需要我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不斷練習、重復。以拉絲環節為例,我需要將直徑5毫米的金、銀絲拉制成所需的細絲,而目前最細的花絲直徑只有0.16毫米。”辜國強說。

圖為辜國強制作的花絲鑲嵌首飾。 陳鑫 攝
“花絲鑲嵌中常用到龍鳳、如意、牡丹、云紋等中國傳統美學意象,它們表達著不同的寓意、祈愿。”辜國強認為,傳承傳統文化,要創新但不能“丟本”。于是他從四處搜集古書、典籍,反復練習傳統圖樣的繪制,從中汲取養分和靈感。
隨著學習的深入,辜國強的重心開始轉向如何讓傳統工藝更符合當代人審美和使用習慣,讓更多人知曉、接納。“在深研傳統技藝的同時,我開始設計適合現代人佩戴的飾品,如發簪、耳飾、胸針等,建立傳統工藝與現代生活的連接。”辜國強說。
辜國強還在創作中大膽融入西式美學思想,采用中式材料、技法,制作西式造型首飾、工藝品,實現“中西合璧”。辜國強認為,“90后”一代在欣欣向榮的環境下成長,藝術創作視野更為廣闊,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也是文化自信的表現。
“越是學習,我對弘揚這門傳統技藝的決心和信心就在不斷增強。”辜國強告訴記者,新媒體的興起也為傳統技藝的弘揚和傳承帶來很大幫助。拍攝和發布短視頻的幾年時間里,不少年輕人通過他的視頻認識到花絲鑲嵌這門古老技藝。“有人通過平臺購買我的作品,也有人找到我想要一起學習。”辜國強說。

圖為重慶“90后”花絲鑲嵌手藝人辜國強與其花絲鑲嵌作品。 陳鑫 攝
如今,辜國強的工作室已有20余名成員,多是重慶本土“90后”,他們中有不少人通過辜國強的短視頻走進了花絲鑲嵌技藝。“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我希望能有更多的‘90后’甚至‘00后’加入我們的隊伍。”
為推廣這門技藝,辜國強還參加了國際、國內不少珠寶展會,加之短視頻平臺的傳播,辜國強的作品逐漸受到海外關注,一些外籍人士、華人華僑主動聯系他購買其作品。“不少外國友人認為,花絲鑲嵌的美極具中國韻味,是中國美學的具象表達。而在海外華人華僑眼中,花絲鑲嵌蘊含著穿越時空而來的深植血脈的故土情結。”辜國強說到。
如今,辜國強工作室一年能產出近千件花絲鑲嵌作品,其中300余件會遠銷意大利、美國、日本等國家,不少海外買家與他保持長期聯系。“我很高興能通過這種方式讓世界認識中國、了解中國。讓非遺技藝‘走’出去,讓文化自信‘走’回來,是我作為年輕一代花絲鑲嵌手藝人應有的責任與擔當。”辜國強說。(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