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陜西商洛7月28日電 (張一辰 石芙蓉)“近年來,商洛中院不斷健全完善環資審判工作機制,在對破壞生態環境、污染環境等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將恢復治理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重要量刑情節,將修復治理作為民事及行政公益訴訟承擔責任的重要方式。”陜西省商洛市中級人民法院(以下稱“商洛中院”)黨組成員、副院長王斌表示。
近日,陜西省高級人民法院政治部組織開展“法院+媒體”宣傳基層行活動,邀請媒體記者深入商洛法院審判一線,全方位了解商洛法院在發揮環資審判職能、打擊破壞生態環境行為、推進秦嶺生態保護等方面具體工作舉措。
秦嶺是中國南北氣候的分界線,是陜西的綠色屏障、西安的“綠肺”。近年來,秦嶺的綠色由“淺”入“深”,成為陜西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的縮影。
陜西省商洛市兩級法院為了守護好秦嶺綠色屏障,扎實開展環境資源審判工作,商洛中院及洛南、商州兩個基層行政案件集中管轄法院先后成立了環資審判工作小組及環資庭,商洛市環資案件實現統一歸口管理,環境資源審判機構初步健全。
“在刑事案件審理過程中,將恢復治理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重要量刑情節也是我們開展環資審判工作的一大創新舉措。”商洛市中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金林表示,在執行司法職能的同時,如何持續提升轄區群眾保護秦嶺生態的法治意識,降低違法犯罪事件的發生頻率,也是當地法院長期努力的方向。
為了當好秦嶺生態衛士,2021年,商洛中院牽頭聯合五部門設立了商洛市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及“增殖流放區”和“補植復綠區”兩個修復區,制定《商洛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實施辦法》,簽訂司法共建協議。
“我們通過增殖放流、補植復綠、勞務代償等多種舉措,有效地修復被破壞的生態環境。”王斌表示,商洛中院先后3次組織在司法保護基地“補植復綠區”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共計栽植側柏樹苗1000余株,在“增殖流放區”放流3次,投放魚苗4000余尾。
此外,自2018年在陜西省率先成立環資庭以來,商洛兩級法院共受理各類環資案件371件,審結352件,在保護綠水青山中彰顯司法擔當。
據悉,下一步,商洛兩級法院將準確把握全面加強環資審判的新要求,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加強組織領導,創新工作方式方法,健全和完善工作機制,強化司法協作,當好秦嶺生態衛士。(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