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定方在加裝的電梯中

加裝電梯后的樓棟外觀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實習生 賈仕珊 陳果 攝影: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李慶
“裝了電梯真方便,再不用喘氣上下爬樓……”7月26日,73歲的居民孫婆婆乘上電梯,從武漢市武昌區楊園街理工大水運社區6樓的家中出門踱步散心。
放在一年前,每天能下樓走走,對孫婆婆來說那是“奢望”。老人腿腳不便,那會兒從1樓走臺階爬上6樓,她需要抓著樓道扶手歇3次,現在裝了電梯,老人出門的這個心病也成了“過去式”。
站在樓底,望著單元樓前矗立的20米高的電梯通道,孫婆婆洋溢一臉的幸福。在理工大水運社區,24個單元的數百戶居民都跟孫婆婆有著同樣的歡喜。
社區工作人員帶領一群熱心居民群策群力,尤其是采用“臺階攤費”辦法,使這個老小區內順利加裝電梯18部,另有6部也在施工,預計今年底即可竣工投用。
電梯加裝呼聲強 有人反對曾擱淺
水運社區是一個單位型社區,居民多為武漢理工大學的退休教職工,住宅樓多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修建。社區書記陳勇告訴記者,社區60歲以上的老者有2000多人,80歲以上的有400多人,近年來居民多次呼吁加裝電梯。
一位住5樓的退休老師告訴極目新聞記者,自己膝關節不好,提東西爬樓很吃力。而年過七旬的文爹爹說,每次爬樓回6樓的家中都要中途休息,“站不穩幾次險些摔在樓道,一度準備搬家的。”
盡管加裝電梯的反映強烈,但社區一直沒能達成有效解決方案。
社區書記陳勇告訴記者,公共區域加裝電梯,必須得到全體居民的理解和支持,“有居民反對,那么這個好事就很難辦好。”早在2018年,就曾有居民提議加裝電梯,但社區群干摸底時發現也有不少人反對,特別是一些低樓層住戶,他們認為這是花錢給自己找麻煩。
社區熱心居民羅女士曾參與當時的居民意見收集。她說有部分低層住戶認為,低樓層的采光及通風容易受影響,“如果加裝電梯,那就更加見不到太陽了。”
居民智庫挑大梁 方案出來有波折
加裝電梯本是一件惠民的大好事,好事如何才能辦好?社區決定充分調動“智庫”資源,發動一批德高望重、熱心公益的退休教職工、居民黨員參與進來。
退休教師陳定方是最早提議加裝電梯的居民之一,他在居民心中有很高的威信。大家都很希望他牽頭來做這件事。
“我身體還可以,家人也支持。”陳定方笑著告訴記者,他是從事機械工程與計算機應用專業的教學和研究的,“大伙兒希望我能把理論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在社區的引導下,部分意愿強烈的居民主動站出來,自發組織黨員先鋒隊,再由每個樓棟推選出代表,大家利用晚上休息時間,挨家挨戶上門宣傳、解釋,通過鄰里、上下樓之間情感聯系,終于取得了絕大部分居民的同意和支持。
但在電梯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又有居民提出異議:樓棟內沒有空間設置電梯井,加裝的電梯只能安在單元樓的外面,受老樓結構限制,電梯停靠的每個樓層,可能都是處在“不上不下”的位置。也就是說,從電梯走出來,還要繼續爬半層樓才能進入到家中。
這個初始方案又遭到很多居民反對。特別是一些借助輪椅出行的居民,堅決不同意。問題要解決,還是要發揮居民的主體作用、創新精神。陳勇書記說,當出現資金難籌措、技術難題時,社區還是聚民智、匯民力,引導大家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美麗家園。
一大批熱心居民再次站了出來。陳定方帶著大家細致研討方案,提出采用平層設計方式來加裝,即電梯候機平臺與房屋的地面保持一致,然后在候機平臺與居民陽臺之間增加一條通道。如此雖增加了費用,但可以很好解決一梯到家的問題。居民們紛紛豎起大拇指。
認可“臺階攤費” 難題迎刃而解
技術難題解決了,最后就是頭疼的費用分攤問題。
陳定方帶著大家走訪發現,有的小區是各層平攤費用,有的以中間樓層為基點,往上遞增往下遞減。但總存在這樣那樣的矛盾,眾口難調。
陳定方告訴記者,電梯運行費分為空置費和使用費兩部分,他將各樓層按照臺階數分攤份額所占百分比,計算出了購置及安裝電梯部分總費用及分攤費用。以他自己所在的樓棟為例,該樓共有6層,從地面經過架空層到達1層共有12級臺階,到2層要上30級臺階,以此類推,樓棟里的臺階總數一共為342個,“按照各層需要攀登的臺階數所占總臺階數的比例來分攤費用。”
“一臺電梯的費用在60萬元左右,我們這里有12戶居民。比如我家住在5樓,按照這個公式,我要走85級臺階,用公式一算,我就要支付60800元。”他介紹,在使用費上,按照家里常住人數進行收取,為確保公正透明,可將每戶實住人數按月(或季度)進行核定修正。
“以實住人數和樓層高低為變量收取電梯運行費,有一定的合理性與實用性。”居民吳婆婆說,陳教授的這個公式,當即就得到全體居民一致認可。
說干就干,楊園街道辦聯合規劃、房管、消防、市場監管等相關部門著手現場踏勘和可行性分析,召集各方開“家長里短議事會”。街道辦、學校、社區和居民代表四方聯動,深度對接。
2020年4月起,陳定方帶幾位熱心居民看電梯、送材料、跑手續,到當年11月底,5部電梯裝成交付。居民們終于住上了電梯房,60戶居民可以坐電梯上下。“那段時間,引得不少其他樓棟的居民也過來體驗,”陳勇說,社區趁熱打鐵,繼續組織居民開展加裝工作,小區居民的熱情頓時高漲。加裝電梯的阻力越來越小,目前社區已有13個單元加裝了電梯。參照該加裝和計費方案,社區居民同意加裝電梯共有24部,目前已完工18部,另有6部正在施工中。
“舊樓加梯”成功 模式堪稱典范
更讓居民們欣喜的是,武漢市目前又出臺政策,增設電梯完成安裝且辦理竣工驗收登記手續并投入使用后,可以申請領取補貼。非由行政機關或者企事業單位管理的非單一產權既有住宅增設電梯,按照每部電梯10萬元的標準給予補貼,補貼資金的50%可用于實施主體實際出資的電梯建設費用,其余資金用于增設電梯的日常運行維護管理。
武昌區楊園街有關負責人說,在加裝電梯過程中,水運社區群干廣泛入戶聽民聲、集民意;黨員先鋒深入樓棟、搭建溝通橋梁;居民自發加入、以主人翁意識參與電梯加裝全過程,主動承擔起意見征詢、溝通協商、費用收取、手續辦理等各類事項,定期向全體涉及居戶通報進展、經費使用、工作進度,大大推動了“舊樓加梯”這項工程。
有關專家認為,水運社區加裝電梯的成功模式,是深入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的典型案例,值得推廣。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