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通訊員 柳五四 吳飛)恩施市白楊坪鎮蓼葉村距離318國道僅二三公里路程,沿途隨處可見的坡地上,一二米高的密植銀杏葉采摘林格外青翠。
銀杏被盤成蓼葉村的主導產業,恩施市白楊坪銀杏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鄧正值功不可沒。早在七年前,50歲出頭的巴東商人鄧正值在恩施州城郊考察投資項目,最終選擇在蓼葉村發展銀杏產業。
蓼葉村的平均海拔800米,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氣候宜人。2015年底起,鄧正值先后籌資400多萬元,帶領400余戶村民成立合作社,按每畝每年500元標準租賃村民的閑置土地950余畝,買種苗、建基地、辦加工廠,產品銷到江浙地區的制藥企業。
短短幾年間,在合作社的帶動下,蓼葉村發展銀杏葉采摘林超過2000畝,帶動周邊的朝陽坡、張家槽和洞下槽等村發展銀杏3000多畝。2018年起,合作社每年還向村集體進賬5萬元。很快,鄧正值成了當地名符其實的“銀杏大王”。
2021年,因受銷售市場行情、采摘和管護用工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銀杏種植專業合作社曾一度舉步維艱,尤其是無力向農戶兌現土地租賃費,村民們意見很大。鄧正值也是壓力山大,心里甚至打起了“退堂鼓”。
如何優化營商環境?恩施市民政局駐蓼葉村“第一書記”卓立知情后,迅速爭取局黨組支持。局長龍克忠多方溝通合作社的相關貸款銀行,爭取到貸款展期。隨后,又協調到市財政產業發展資金50萬元,用于支付農戶的2021年土地租賃費。
與此同時,龍克忠幾次下沉到合作社了解其經營現狀,與村支部書記李輝等一起召開碰頭會分析研判,很快開出“良方”。合作社發展要“輕裝上陣”,“還田于農戶”是關鍵,要讓老百姓積極參與進來與企業一起共度難關。
今年6月初,合作社與租賃農戶重新簽訂銀杏種植協議,終止了2015年的原協議。銀杏合作社將原種植在土地上的銀杏林無償返還給租賃的農戶,農戶有權根據實情自行決定銀杏樹的種植與管護。由此讓老百姓自主經營,合作社只負責鮮葉回收;部分缺勞動力的農戶,可以由小包工頭承包采摘。
通過積極主動做工作、算細賬,農戶對合作社新的運營模式和轉型都很認可,蓼葉村近千畝銀杏林終于走出了發展的“怪圈”。經過2個多月的試運行,新模式效果明顯,農戶參與積極性也高漲;合作社以每斤鮮葉1元的保底價進行收購現金結算,既解決了合作社用工難題,又讓農戶實現了增收的目的。
如今,跳出基地管護、日常采摘等事務后,鄧正值也如釋重負,一門心思搞加工銷售。“除扭轉虧損態勢外,今年合作社應該純收入在60萬元以上。”鄧正值信心滿滿地說,同樣的一片銀杏林,機制一變天地寬,目前發展信心更足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