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茶座】
既有“要我做”的剛性約束,又有“我要做”的積極主動——
攜手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美好未來
編者按
近日,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四川省廣元市劍閣縣,聽取古蜀道發展歷程、翠云廊整體情況介紹,沿古道步行察看千年古柏長勢,詳細詢問歷史上植柏護柏情況。他強調:“這啟示我們,抓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執行,同時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鞏固發展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成果。”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們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哪些制度探索,效果如何?應怎樣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之間的關系,更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我們邀請專家學者就此對話交流。
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 莊貴陽
北京林業大學生態文明智庫中心主任、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 林震
浙江農林大學生態文明研究院院長、浙江省生態文明智庫聯盟理事長 沈滿洪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宮長瑞
主持人: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之舉和重要法寶
光明智庫:制度建設對于生態文明有什么重要意義?新時代,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有哪些制度探索,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林震:加強制度建設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創新之舉和重要法寶。黨的二十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作為新時代十年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成就之一。生態環境問題的解決固然有賴于科學技術的進步,但更重要的是如何突破體制機制方面的障礙,讓政府、企業和社會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各負其責、各盡其能。這就需要從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上進行創新。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要求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2015年印發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提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目標:到2020年,構建起由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空間規劃體系、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環境治理體系、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體系、生態文明績效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等八項制度構成的產權清晰、多元參與、激勵約束并重、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系統安排,明確了堅持和鞏固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
縱覽新時代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一個突出成就就是生態文明法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比如,將“生態文明建設”寫入憲法,制定和修改環境保護法、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長江保護法、黃河保護法、環境保護稅法以及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核安全法等法律,覆蓋各重點區域、各種類資源、各環境要素的生態文明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建立。
在建立健全自身生態文明制度的同時,我國也積極推動全球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發展完善,實現了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例如,致力于推進共建“一帶一路”綠色發展,積極推動建立共建“一帶一路”綠色低碳發展合作機制。
沈滿洪: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創設了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生態文明制度,如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環境污染黨政共同負責終身追責制度、河長制湖長制林長制等,并讓這些制度充分發揮治理效能。
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是黨和國家重大制度創新,在實施中有如下特點:一是堅持問題導向。緊抓群眾最關切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如開展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凈土保衛戰等。二是堅持動真碰硬。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執行制度沒有例外,使制度成為硬約束而不是橡皮筋。三是堅持責任到人。查處秦嶺北麓西安境內違建別墅問題等,產生強大震懾力。四是堅持以督促改,直至問題整改到位。
此外,實施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制度等,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強生態環境源頭防控的重要舉措。
宮長瑞:以制度形式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和工作要求,能夠充分發揮制度的權威性和規范性,以更大力度確保生態文明建設方向不偏、成效提升,以更高標準增強全黨全國人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自覺性主動性,推動生態文明建設行穩致遠。
進入新時代以來,我國逐步建立健全了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源頭嚴防上,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國家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自然資源監管體制,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完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制度,建立國家公園體制,實行用能權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排污權交易制度,推進建立健全洋垃圾入境制度等;在過程嚴管上,健全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補償制度,建立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資源環境承載力監測預警機制,實行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度,推行企事業單位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在后果嚴懲上,建立健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損害賠償制度等。
更好發揮生態文明制度聚勢賦能作用
光明智庫:從這些制度的建立與完善中,我們積累了哪些經驗?還存在哪些問題?
莊貴陽:創新經驗主要體現在:堅持問題導向,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戰,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堅持守正創新,從根源上突破處理發展與保護問題規律的思維定式,擺脫傳統工業文明發展慣性,不斷探索生態文明發展新范式;堅持系統觀念,將其納入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過程,推進制度建設的系統集成、協同高效,把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治理效能。
開展試點示范,是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實踐的重要舉措。在中央頂層設計下,充分尊重地方和基層的經驗、智慧、首創精神,通過試點積累經驗、測試效果、突破障礙、緩沖壓力,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機制改革的有效途徑。我國開展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低碳試點省市等都是成功范例。
沈滿洪: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有三個顯著特征:一是體系化。在構建生態文明制度“四梁八柱”體系基礎上,在實踐中不斷織密制度之網。二是特色化。制度建設必須扎根中國大地,遵循具體國情和文化傳統。三是實用化。制度不在多而在精,在于務實管用。
完善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要解決好如下問題:一是制度沖突問題。為此,須加強制度銜接、推進多規合一。二是制度擁擠問題。針對同一個問題出現了多個層面多種類型的制度,分清制度輕重緩急、梳理制度優先順序就成為緊迫任務。三是改革乏力問題。對于中央反復強調推進卻進展緩慢的制度改革,應加強制度改革監督、推進制度改革巡視。四是選擇性偏好問題。要重視綠色財政制度和生態產權交易制度的運用,以較低成本實現較好的生態保護效果。
宮長瑞: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制度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和經常性工作來抓,積累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重點突破與統籌推進相統一、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貫通、堅持建章立制與有效執行相銜接、堅持人民至上與守正創新相同步、堅持循序漸進與突擊攻堅相結合等豐富經驗。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當前還存在諸如制度執行意識不強,制度跟進執行不力,個別制度設計操作性不強等問題。要及時修訂和完善制度,著力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生態文明制度。同時,增強制度的執行意識和執行能力,更好發揮生態文明制度聚勢賦能作用。
不斷提高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
光明智庫:如何充分發揮黨的領導的政治優勢,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
莊貴陽:新時代,我們取得生態文明建設巨大成就,實現“四個重大轉變”,最根本在于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在于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指引。
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首要在于學深悟透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核心要義,牢牢把握“六個必須堅持”,把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貫穿于正確處理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保護等“五個重大關系”的全過程、全領域,強化各級黨委對生態治理的總體設計、統籌協調和督促落實職能,把黨的二十大提出的“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部署落到實處細處。地方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扛起美麗中國建設的政治責任,研究制定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體系。要繼續發揮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利劍作用,推動“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落到實處。
宮長瑞:黨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提質增效,滿足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迫切需要。為此,一方面,以明確的問題導向和鮮明的需求牽引不斷更新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理念,制定更加符合生態文明建設實際需求、更能滿足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另一方面,要統籌協調好政府、市場、民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關系,推動形成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全力以赴有效應對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大風險和挑戰。
林震:堅持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保證。“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美麗中國”等寫進黨章和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統一,充分彰顯了我們黨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新征程上,堅持和加強黨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全面領導,有如下幾個要點:
抓思想意識,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抓能力建設,不斷提高黨領導生態文明建設的能力和水平,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見效;抓責任監督,建立健全領導干部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體系,嚴格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盡職免責、失職追責。
沈滿洪:一是堅持系統觀念、學會系統思維、運用系統方法,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二是守住生態文明建設定力,激勵廣大干部群眾一任接著一任干。三是按照“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參與”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格局。
人人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者
光明智庫:應如何處理好外部約束和內生動力的關系,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宮長瑞:歷史和實踐充分證明,生態文明制度越是科學完善、越是執行有力,就越是能推進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越是能把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對此,必須在加大制度創新供給和強化制度有效執行上下功夫、求實效。
在加大制度創新供給方面,必須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更好服務于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有效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頑瘴痼疾,切實提升生態環境治理效能。在強化制度有效執行方面,要把生態文明制度作為各級政府部門理論學習和領導干部教育的重要內容,更加積極主動地執行制度,維護制度權威。同時,要構建領導有力、監督全面的制度執行機制。
建設美麗中國,需要制度的外部約束力和精神的內生動力協同發力,一方面要抓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使制度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常態化約束力;另一方面須積極弘揚生態文化,發揚生態文明建設中孕育形成的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等,激發人民群眾精神力量,人人做生態文明建設的奮斗者。
沈滿洪:一是完善制度體系。系統梳理制度與制度的關系,對于替代性制度進行優化選擇,對于互補性制度進行耦合強化,以實現“1+1>2”的效果。二是完善治理結構。構建起以政府為主體的政府機制、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機制、以居民為主體的社會機制相互協同、相得益彰的格局。三是堅持激勵相容。運用好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等,增強外部約束力;運用好經濟手段,增強經濟主體的選擇權。
莊貴陽: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并不是單一、分散和獨立的政策工具的集合,而是一套完整的制度體系,需要由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和公眾參與來共同完成。當前,推進生態治理的現代化水平,要在已有的頂層設計下,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制度的配套政策,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要完善綠色低碳發展經濟政策,推動能源“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
林震:生態文明建設由全體人民共建共享,建設美麗中國歸根結底要靠全體人民的自覺行動。習近平總書記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身體力行、久久為功,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當前,亟須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態價值觀念為準則的生態文化體系,加快構建中國自主的生態文明知識體系,并加大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力度。要加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研究闡釋宣傳和教育工作,推動其學理化闡釋、學術化表達、系統化構建、大眾化傳播、故事化外宣,加強綠色低碳教育,培養造就綠色新人,促進生態文明國際合作。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7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