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到黃河“幾”字的最后一個大彎,陜西“東大門”潼關沐浴在風中。
2020年9月,陜西啟動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織密織牢黃河西岸“綠色廊道”。在潼關縣秦東鎮十里鋪村,植樹工劉建中告訴記者,今年是他參加植樹造林的第九個年頭,以前一天最多能栽200棵,如今一天只栽七八十棵。
為啥?“標準不一樣了嘛。”劉建中說,以前只看重數量,現在有一套嚴格標準。“這里是沙土地,保水能力差,挖的樹坑必須深50厘米,直徑必須達到60厘米,不同樹種的間距也有嚴格規定,栽上后必須馬上澆水敷土,這樣存活率才高。”他說。
潼關縣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監理員王憲說,“從苗木的選用、種植,到后期管護,我們都會在現場進行嚴格管理。”
“不僅綠起來,還要美起來。除了常綠樹種,我們還引進了連翹、美人梅、金葉黃楊、紅葉石楠等彩色樹種,多品種、多層次、多形式扮靚陜西‘東大門’。連翹等經濟林樹種更為當地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收益。”潼關縣林業局局長陳光明說。
“潼關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一句調侃曾經道盡多少無奈。潼關縣秉承“生態立縣”策略,一代接著一代干,沿黃防護林建設為潼關支起生態屏障。
“以前是‘有粉先搽臉上’,用有限的資金在塄塄坎坎上種植側柏、刺槐等樹木。現在,針對缺行斷帶、退化低效林多且分布不均、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我們積極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已完成潼洛川沿線2萬多畝坮塬退化林修復補植補栽任務,綠化美化河堤8.2公里,建設黃河西岸防護林1120畝,水岸林木綠化率達92%。”潼關縣委書記于娟俠介紹。
寶雞市推廣應用點穴打孔集水造林綠化技術,著力治理陡崖坡面;延長縣依托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致力再造一個“綠色延長”;神木市以紅堿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中心,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三秦大地上,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的好經驗、好做法不斷涌現。
《陜西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明確,到2030年,陜西省黃河流域森林覆蓋率提升到40%以上,自然保護地面積不低于1800萬畝。陜西省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實施沿黃防護林提質增效和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來,陜西已完成人工造林122.9萬畝、退化林修復50.3萬畝、森林撫育137.9萬畝,建設森林鄉村168個,分別占計劃任務的64.7%、167.7%、68.9%、93.3%,取得良好效果。”
記者 原韜雄
來源:人民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