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駐巴基斯坦特派記者 程是頡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據英國廣播公司17日報道,印度“廁所革命”先驅、社會活動家賓德什瓦爾·帕塔克15日因心臟驟停不幸離世,享年80歲。帕塔克設計了低成本的廁所,為無數印度人、尤其是女性解決“如廁難”問題,被譽為“印度衛生大師”和“廁所英雄”。
當天,《印度快報》以“謝謝你,帕塔克先生”為題報道此事。印度總統德勞帕迪·穆爾穆在社交平臺X上表示,帕塔克離世的消息“令人非常悲傷”。印度總理莫迪也發帖表示哀悼,稱他的離世是“國家的重大損失”。
印媒稱,1943年,帕塔克出生在比哈爾邦哈吉布爾地區一個村莊的婆羅門家族。雖然出身高種姓,但帕塔克從小就意識到種姓制度的殘酷。年幼的他發現祖母總在送貨員走后往家中灑水以“除晦氣”,大人們說這是因為送貨員是“賤民”,走過的土地都受到了污染。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帕塔克某天碰了一下那位送貨員,在家中引發軒然大波,“受污染”的他甚至要被逐出家門。在母親的再三勸說下,長輩們換了一種同樣可怕的懲罰措施——強迫他吞下牛糞和牛尿,因為印度教認為牛是神圣的。這件事給他幼小心靈留下創傷的同時,也讓他開始反思印度社會的不平等。
后來,帕塔克從本科開始專攻社會學,于1985年獲得印度巴特那大學的博士學位。為了做社會調研,帕塔克于上世紀60年代末到達利特人(印度賤民)社區,了解當時社會最底層勞動者“清道夫”的生活,和他們同吃同住。彼時印度衛生事業極度落后,廁所沒有沖水設備,民眾在街上公然如廁,“清道夫”必須徒手掏糞,他們需要在沒有護具的情況下清理公廁與街道上的便溺,沒有任何健康保障與尊嚴。經過深入接觸,帕塔克不僅對他們產生深切的同情,還下決心要改變他們的境遇。
但帕塔克對底層的同情并不被家族所理解。由于帕塔克新婚不久就去接觸“清道夫”,岳父對他的學業、事業深惡痛絕,將他稱為“家族恥辱”,并表示“不想再看見他”,也后悔嫁女。
解決2000萬人如廁問題
印媒稱,雖然家族的厭惡令他深感難過,但帕塔克從不后悔自己的選擇。1969年,他設計了一種造價低廉的雙坑廁所,在儲存糞便的同時還能將它們轉換為肥料,極大改善農村衛生狀況,解放成千上萬“清道夫”的雙手,也得到官方重視,當地政府與他簽下200套設備的訂單。一路上,他的妻子一直支持他,后來岳父也逐漸認可他的事業。
1970年,帕塔克創辦非營利組織“蘇拉布社會服務機構”,在全印建設超過150萬個雙坑廁所,解決2000多萬人“如廁難”問題;印政府機關超過5000萬套廁所也是基于其設計理念。1974年起,該機構在貧民窟、火車站、寺廟等地建造9000多間收費的多功能衛生設施,除如廁外還為人們提供洗澡、洗衣場所,部分設施甚至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價格為小便1盧比(約合8.7分人民幣)、大便2盧比。
帕塔克在2011年接受采訪時說,印度人沒有為公共設施付費的習慣,不過由于涉及設施保養維修的成本,收費也是無奈之舉。在過去數十年間,“蘇拉布”在公共衛生領域方面的先進經驗被阿富汗、孟加拉國、加納、贊比亞、尼日利亞等十幾個發展中國家借鑒。
向種姓歧視“宣戰”
帕塔克是圣雄甘地的擁護者,立志效仿甘地解決社會不平等問題。除了積極推動公共衛生事業,他名下的非營利機構開設過一系列職業培訓項目,讓沒有機會讀書的底層民眾子女參與各類職業培訓,比如裁縫、木工、電腦入門、家具制作等;他還專門在印度首都為“清道夫”子女開辦過一家以英語授課為主的中學。必要時,帕塔克甚至會直接為窮人提供資金援助。
印度媒體稱,帕塔克還是一名極富前瞻性的女權倡導者。正如印度電影《廁所英雄》所描繪的那樣,以前印度女性不被允許在公共場所如廁,只能去很遠的野外解決生理問題,甚至必須憋尿好幾個小時。他的公益組織不僅為女性提供造價低廉的衛生設備,確保女性如廁的安全與隱私,還提供醫療及體檢服務,并發放衛生巾等女性用品。1989年,帕塔克在拉賈斯坦邦組織100名底層女孩,在該邦一處廟宇共同進餐,因為低種姓人被禁止進入寺廟,此舉不僅打破了文化禁忌,更直接向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歧視“宣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