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賣包裝收費標準不一、過度收費等“包裝刺客”現象,頻受網友吐槽。
8月17日,江蘇省消保委發文。建議外賣平臺針對打包費用完善機制,明確打包費定價標準。
外賣11塊5,打包費5元
今年5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指出,截至2022年12月,我國外賣用戶達5.2億。
外賣點餐時,人們往往會忽略平均幾元的外賣包裝費,但日積月累下來,外賣吃多少不清楚,包裝費卻是花了不少錢。
在投訴平臺上,關于“包裝費”的投訴信息有上百條,包括:“付了5個的費用,卻只給一個包裝袋”;“到店和外賣明明用同樣的包裝,但外賣卻額外收打包費”;“可樂、榨菜等沒包裝的商品也加收打包費”、“打包費過高,超過總價的15%”……

有記者在外賣平臺某門店下單發現,一個老面饅頭價格為1.9元,按照包裝收費標準,每份饅頭需額外收取1元打包費;一枚2.9元的茶葉蛋,也要按每份1元收取打包費。
于是,買3個饅頭、2枚茶葉蛋要支付16.5元。
其中,食品價格為11.5元,打包費為5元。

記者收餐后發現,3個饅頭分裝在2個餐盒中;2枚茶葉蛋則裝進一個紙袋中。
該餐廳工作人員表示,線上是自動收費,如果是在門店購買后打包帶走,裝茶葉蛋的紙袋子不會單獨收費,食品能裝在一個餐盒都盡量放一個,根據使用的餐盒數量收費。

后經協商,該店主退回記者3.9元的打包費。記者還發現,燒烤、麻辣燙等也是“包裝不增加,包裝費卻增加 ”的“重災區”。
多個店鋪的燒烤打包費均按每串0.3元收取,即每多點10串就會額外增加3元包裝費。
而實際上,多數燒烤都只會打包在同一個食品包裝袋或保溫袋中,并不會單獨包裝。
商家:偷偷加錢屬無奈之舉
隱藏在訂單中的打包費,在經歷一塊兩塊“按件收取”“按瓶收取”“按串收取”的累積后變得不容小覷。

為啥消費者總會被“包裝費”給“刺”到?首先,包裝費是外賣的“隱藏”必選項。
消費者反映,一些商家在外賣平臺上的商品頁面并未明示打包費,只在結算頁面才顯示。
其次,打包費的標準不一致、收費明細的公示不透明。
如線上線下和不同平臺之間存在差異,且有些訂單只能看到包裝費總價,無法知曉包裝是否收取合理。
此外,部分商家會過度、重復收取包裝費。
比如,保溫袋收取包裝費用,普通的塑料袋也收費;除了商品收包裝費,調味料也有包裝費;明明只用了一份包裝,商家卻按件多次收取費用等。

今年7月江蘇揚州市消費者協會調查發現,餓了么、美團兩家外賣平臺均未對包裝費進行相關規范。
其中一大不規范現象,即消費者購買可樂后直接配送,并未對可樂進行包裝,卻收取了相關包裝費。且在調查的店鋪中,打包費普遍在1~5元之間。
對此,平臺回應稱,他們無權干涉商家具體的打包費收費情況,但消費者可以與商家協商解決爭議。
平臺表示會對商家的不合理行為進行處罰,甚至下架店鋪。
而有外賣商家透露:“例如平臺一般都會有不少滿減優惠、折扣優惠等等,而包裝費的好處就是可以抵銷優惠費用。 ”
部分商家甚至反映,由于平臺傭金、強制參加活動以及平臺配送成本過高等因素,導致其不得不收取包裝費以維持生計。
多方呼吁:包裝費明碼標價
面對外賣平臺上,層出不窮的包裝費“刺客”,“明碼標價”已成為共識。
成都餐飲同業公會執行會長兼秘書長袁小然稱,協會也曾多次接到消費者關于餐飲外賣包裝過度收費、消費不透明的投訴舉報。我們也呼吁外賣訂單包裝作為一次性輔助物品,除了安全衛生外,還應明碼標價,價格合理。
6月7日,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表示,外賣包裝具體收費規則的缺失造成了3個痛點:外賣包裝收費貴、商戶按件收取包裝費、商戶在不同平臺收包裝費不同價。
對此,上海市消保委指出,以上痛點問題的原因在于,關于外賣包裝目前只有收費理由,沒有收費的詳細規則。
同時呼吁,無論通過立法立規還是平臺發布指引等方式,都應制定更細化的外賣包裝收取規則,將外賣包裝物的名稱、材質、規格、單價、不同品類食物的打包方式、包裝費的收取規則等關鍵內容予以規范。
江蘇省消保委:涉嫌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
8月17日,江蘇省消保委發文稱,商家考慮盈利無可厚非,但不能為降低成本而向消費者隨意收取額外費用,不合理地將經營成本轉嫁。建議商家合理收費,不隨意標價、重復收取,可主動呈現包裝材質、單價等,保障消費者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預包裝的商品不應再次收費,杜絕捆綁消費、強制消費。外賣平臺應完善外賣打包費定價機制,明確收取范圍、方式、標準等,加強對商家的規范引導,對違規收費商家進行嚴格約束。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十條規定,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外賣收取不合理的包裝費,涉嫌侵犯消費者公平交易權。外賣打包費不應成為一筆“糊涂賬”,更不能成為商家隨意定價的“恣意收費”。消費者有權享受公平的購物體驗,而商家和平臺則應該遵守誠信原則,共同營造良好的消費環境。
央視網綜合“江蘇省消保委”微信公眾號等
來源:央視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