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是人類共同生活和守護的家園,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是地球生命共同體的血脈和根基。長江“十年禁漁”開啟了長江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同時,也對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以及傳承和弘揚長江漁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長江生物多樣性
長江作為亞洲第一大河,是地球上極其寶貴的淡水生物寶庫。流域分布的水生生物也是世界上大河流域中最多的流域之一,多達4300多種。其中魚類有400多種,長江特有的魚類170多種,擁有我們為之驕傲的國寶級水生生物11種,如中華鱘、長江鱘等國家重點保護生物。
長江流域的漁文化
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支撐著長江漁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漁文化是人類在從事與漁業、與魚及水生物相關的活動中所形成的文化。
中國漁文化的內容極其豐富,大致可以分為幾大類:漁業的淵源以及發展的歷史;各個時期考古發現有關魚類、漁船、捕撈工具、漁村遺址等等;從原始社會到現代,不同時代的各種漁業生產的漁船、漁具、漁法;各地漁村、漁民不同時代的生活習性、風俗習慣、漁村的建設和風土人情;漁民生產生活的典故、傳說、故事、漁諺、書畫、戲劇、漁歌等;歷代文人墨客、書生雅士、達官貴人、詩人學者描寫漁村、漁區、漁民的文章、書畫、詩詞等等;千姿百態的各種魚類習性、典故以及歷代不同階層、不同層次積累的觀賞魚文化;各種魚類的烹飪技術以及年年有“魚”豐富繁多的華夏飲食;漁業和海洋、湖泊、島嶼以及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結合的各種故事和傳說;其他各種與漁業有關的文化。
長江漁文化要追溯到最遠的源頭,應該是河姆渡捕魚文化。早在新石器時代,河姆渡的先民就在長江流域捕魚,漁業活動與人類智慧的開啟、生產工具的發明和藝術形式的創造緊密相關。生活在那里的河姆渡人在距今約6000年以前已使用木舟捕魚,他們把漁業范圍擴展到更加開闊的水域。
范蠡《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養魚專著。越國大夫范蠡在公元前475年,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養魚專著《養魚經》。目前仍然是世界水產養殖的教科書。

浙江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是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試點項目,也是中國第一個世界農業文化遺產。魚和水稻形成和諧共生系統和田魚文化,農業文化遺產旅游已成為青田主打旅游項目之一。稻魚共生系統研究成果對國內外農業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借鑒。

稻魚共生
浙江湖州南潯?;~是長江太湖流域廣大人民創造的一種獨特的洼地土地利用方式和生態經濟模式,是我國乃至世界史上人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一項偉大創舉,是世界傳統循環生態農業的典范,為太湖流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和諧安寧及鄉村振興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令全世界感到震驚。

桑基魚塘
長江的吃魚文化與長江的生物多樣性更是密不可分。有了豐富的魚資源,喜歡吃魚的江浙人,才能把魚做出五花八門的菜式,有糖醋、魚羹、松鼠魚、軟兜長魚、還有魚圓、魚餅、魚片、魚八鮮,這些都是年夜飯上的常見的美味,作為原料,“長江三鮮”刀魚、鰣魚和河豚,也許更是江浙人自古以來年夜飯和宴請親朋好友必不可少的珍饈。而太湖三白——白魚、銀魚和白蝦,也是自古以來的魚中珍品,引發了許多文人墨客的稱頌。

長江刀魚 莊平提供
長江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問題
水生生物是水生態環境中最重要的指示性物種。然而,長江水生生物卻面臨著殘酷的威脅——當前,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中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的瀕危魚類物種達92種,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附錄的物種近300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長江女神”白鱀豚已功能性滅絕;“淡水魚之王”白鱘連續17年不見蹤跡;國寶中華鱘野生群體的數量急劇減少,難以進行穩定自然繁殖……長江水生生物資源持續衰退,生物多樣性指數持續下降,珍稀水生動物的瀕危程度加劇,部分珍稀特有物種正在滅絕或瀕臨滅絕。
為更好地保護長江生物多樣性,農業農村部在實施“長江十年禁漁”之后,于2021年又印發《長江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方案(2021-2025年)》,《實施方案》堅持生態優先、系統保護的基本原則,以加強長江珍稀瀕危物種資源保護、修復重要水生生物關鍵棲息地、提高漁政執法監管能力、健全水生生物資源及棲息地監測體系、提升長江生物物種保護技術水平為重點任務,通過統籌加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推進長江生態系統治理能力現代化、維護國家生態安全奠定堅實基礎。
保護和利用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和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人亟需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既要保護好長江生態環境,給子孫后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生命豐富多彩的萬里長江,也要守護好長江的文化,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命脈。
因此,把生物多樣性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機結合,既促進了長江生態環境改善和新興產業發展,又能實現漁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利用。讓我們與國際社會攜手并進、共同努力,以長江為范式,開啟更加公正合理、各盡所能的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新進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同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劉雅丹(全國首席科學傳播專家、中國水產學會原秘書長助理、中國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秘書長助理)
審核專家:代國慶(中國藻業協會秘書長)
編輯:武玥彤
校對:袁典(實習)

來源:光明網-科普中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