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是我國生物資源最豐富的海域,是位于北回歸線以南的熱帶及亞熱帶海域,面積約為350萬平方公里,約等于我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面積總和的3倍。珊瑚礁雖然只占海洋面積的0.2%,但其中卻生活著海水魚種類的三分之一約5000種。在漫長的和珊瑚共生演化過程中,珊瑚礁魚類進化出多姿多彩的形態外觀和獨特的攝食、避敵與棲息、繁殖等生存特征。
鲀形目魚類就是極具代表性的魚類。鲀形目鱗魨屬又俗稱為炮彈魚,多數生活在熱帶海區的淺水中,棲息于珊瑚上成大葉海藻間。平時習慣自由伏臥,當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鉆入珊瑚礁洞中,豎起背鰭將自己緊緊地固定在洞里。炮彈魚不僅在生態系統有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在觀賞上也極具美學價值。
很多時候自然就想讓我們找不同一樣,在極為相似的兩種生物中悄悄地隱藏著微妙的區別。單純通過文字來進行描述的話,可能無法準確地識別出兩種之間的差異。這時,博物學繪畫就可以成為一種有高效可視化的手段。

圖1. 黑帶銼鱗鲀hinecanthus rectangulus (三角炮彈)
博物學繪畫對于生物分類具有哪些重要性?
對于極為相似的物種,判斷他們的性狀差異,明確有效分類特征,是動物志或者生物圖鑒等辨別物種的重要依據。通常來說,優秀的圖鑒包含兩項內容,即文字敘述與繪圖部分。只有文字,會使人難以想象,難以對證:只有繪圖的話,又會讓人先入為主,忽略細節。因此兩種形式相輔相成,才能有更好效果。
我們在繪畫時應該注意哪些地方?
如果盲目開始繪畫后,就會不斷地對形態、結構和色彩等等產生疑問。這里要怎么畫?形狀是怎樣?畫鰭條要畫幾條呢?所以在繪畫之前,要對自己要描繪的物種有形態學基本的認知和了解,不僅僅是參考文字或者現有的圖鑒,必要時還需要對實物進行數據測量,進行充分的參考。
首先從視圖開始:不同形態的物種,采用不同的視圖。在學習繪圖時,多視圖作為參考是設計中必不可少的內容,它的意義在于表現繪制物本身的體積與形象。在魚類科普繪畫中,魚類整體通常由側面、背面及腹面組成。魚類的基本體型分四種:紡錘型、側扁型、平扁型和棍棒型。紡錘型,側扁型多以側面圖;平扁型為背,腹面圖;平扁型也多為側面圖。在平面很難看出的圖形,可以在側面圖的基礎上,再增添斷面圖。
如果有些部位變化過大,也可以通過多次橫切來進一步理解形態。從頭部到尾部可能會有不同的形態差異,它們之中可能僅由側面、背面、腹面的圖像難以判斷出它真正的形態,此時如果有橫斷面的圖,會更好理解它。即使同樣的體型,體寬或體高也是作為辨別物種的主要依據,所以繪制時身體各部位的比例要先確定好,然后對各個關鍵部位的形態,適配不同狀態的示意圖也是非常重要。比如說眼睛的形態,口裂的大小,鰭條與鱗片的形狀和數量。

圖2. 褐擬鱗鲀Balistoides viridescens (泰坦炮彈)
繪圖時重點突出物種之間的差異,減少同種個體之間的差異。此外,同一物種,不同性別,在不同發育時期也會有所差異,大大地干擾這個物種的辨別。為了避免認知偏差,更好地了解該物種,有時也需要繪制該物種不同的發育時期,以及性別差異的示意圖。有的物種在張嘴或者是展開一些身體部位時會有較大的變化,這些變化里面可能藏著對物種辨別非常重要的性狀,不同狀態的圖像有時也需要繪制。
魚類的身上往往有著許多獨特的花紋與色彩。在進行線性手法為主的繪畫時,要根據材質以及顏色,使用不同密度的點來表示。通常來說,越密集的點用來表現,表面顏色偏深或者粗糙的狀態,越稀疏的點則表現的是越光滑,表面顏色越淺的狀態。而在彩繪時,往往會提升原有飽和度,來保證不被環境光或者其他因素干擾對物種的繪制記錄。
遵從上述法則,本次對鱗鲀科的四個近緣種進行了描繪和展示。可以看出他們有近似的體型和第一背鰭,但是身體的花紋,尾部的形狀和牙齒的特征都大不相同。通過博物繪畫,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些特點與差異,從而達到物種的準確識別。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軟件對場景進行組合和設計。
南海煙波浩渺,是無數魚類的家園,也是博物學繪畫的創作的搖籃。我們期待更多精美的博物學繪畫由此而產生,為我國珊瑚礁魚類多樣性保護描繪出一張張藍圖。

圖3. 紅牙鱗鲀 Odonus niger (魔鬼炮彈)

圖4. 花斑擬鱗鲀Balistoides conspicillum (小丑炮彈)

圖 5. 場景匯總設計
作者:毛宇帆 (江南大學設計學院)
科學性審核:張潔 (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 副研究員)
統籌:趙清建
來源:光明網-科普中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