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別關注·第七屆中國—南亞博覽會】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阮紫嫣 光明日報記者 藺紫鷗 張勇 徐鑫雨
“鐺鐺鐺”,在云南省昆明滇池國際會展中心二樓,一陣金屬敲擊聲吸引了諸多參觀游客的注意。只見一位外籍手工藝人正手持小錘子,輕重有度地擊打著鏨子的末端,不一會兒,便幫中國游客制作好了一塊金屬材質的姓名牌。
他是來自伊朗的著名金屬工藝家沙赫里亞爾·米納加爾,這是他第一次參加中國-南亞博覽會(以下簡稱“南博會”),也是第一次來中國。“我在這里免費制作姓名牌,希望大家對伊朗的金屬工藝有所了解。”一邊說著,他起身向記者介紹起桌上琳瑯滿目的工藝品:“這些都是純手工的,這樣一個精美的盤子,我大概用了五天時間。”
和沙赫里亞爾·米納加爾一樣,在會展中心二樓還有尼泊爾、孟加拉國、泰國等多國手工藝人帶著傳統技藝而來,向游客們展示著面具繪畫、漆器工藝、紡織印染等不同技法,成為南博會上一道富有文化韻味的亮麗風景線。這是第11屆中國·南亞東南亞藝術周(以下簡稱“藝術周”)的系列活動之一,著重向游客們展示“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傳統技藝”。
作為第7屆南博會暨第27屆昆交會的重要組成部分,藝術周以“共筑一帶一路 相約彩云之南”為主題,于8月15日至20日在春城昆明舉行。十年間,來自南亞、東南亞和“一帶一路”沿線的30多個國家電影、美術、民間文藝等藝術文化領域的300多名藝術家代表、文化官員,以及南亞東南亞7國駐昆總領事館、印度大使館代表等參加了藝術周活動,已成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藝術展示的重要舞臺、情感交流的重要橋梁。
“這個雙手合十的掛件代表著‘你好’的意思。”有著30多年木雕經驗的尼泊爾木雕藝術家拉特納·穆尼·布拉姆哈恰里亞正在給游客們介紹著自己的手工藝品,“我幾乎每年參加南博會,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平臺,讓不同國家的人可以相聚在這里,共同交流藝術和文化,并促進一些經貿合作。”
來自孟加拉國的刺繡藝術家穆罕默德·馬尼魯·阿拉姆也表示,他在這里收獲了珍貴的友誼。“我是第一次參加南博會,在這里結交了很多朋友!”他表示,藝術可以跨越國界,將各國人民緊緊聯系在一起。“我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文創產品融合起來,來到南博會,我了解到云南有彝繡,而且還走上了紐約時裝周,我想可以借此機會深入交流。”他激動地說。
豐富多元的手工藝品引得游客們駐足,靈動優美的舞蹈更是讓人流連忘返。在藝術周開幕式上,云南彝族民間舞蹈《煙盒舞》,柬埔寨《仙女舞》《孔雀舞》,印度《卡塔克舞》等多國特色舞蹈悉數亮相。
柬埔寨著名舞蹈家宋尼賽現場演繹的孔雀舞引得陣陣掌聲。他表示:“近40年來,柬中關系不斷邁上新臺階,命運共同體建設取得豐碩成果,兩國友誼歷久彌堅。中國是柬埔寨最大的貿易伙伴,中國援助的基礎設施,為柬埔寨的經濟發展增添了動力,也實實在在地改善了柬埔寨民眾的生活。”
“我5歲起開始學習美麗的卡塔克舞,‘卡塔克’的意思是‘講故事的人’,卡塔克舞者通過手部動作、大量的步法及面部表情來講述各種各樣的故事。”印度著名舞蹈家馬華·姍卡介紹。她表示,情感表達的最高級就是舞蹈所表達出的肢體語言,而舞蹈是我們全人類共同的語言。她希望通過本次南博會與中國、南亞、東南亞的舞者交流學習,探討舞蹈文化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中的傳承與發展、借鑒與融合。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秘書長邱運華表示:“我們將運用好中國·南亞東南亞藝術周這一平臺,聚焦文化遺產、絲路精神、文明多樣性等重點領域,讓文化藝術交流成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力量源泉。”
臨近閉館,沙赫里亞爾·米納加爾慢慢收起桌上的工藝品。兩天后,他將啟程回到伊朗。“明年有機會還會再來!”他笑著對記者說。
(光明日報昆明8月18日電)
《光明日報》(2023年08月19日 08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