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赴東南亞特派記者 郝爽言 李炫旻 環球時報駐印度尼西亞特派記者 李培松】自古以來,作為海上貿易的重要樞紐,印度尼西亞見證了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首倡之地。千百年來,大海未能將兩國人民真正隔開,絲路綿延,牽起中印尼之間的友好紐帶。坐落于雅加達的印尼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很多中國古代瓷器,記錄著古代絲綢之路的繁榮,也見證了兩國友好交流的悠久歷史。《環球時報》記者7月走訪印尼國家博物館,與印尼博物館和文化遺產公共服務局研究員卡拉米娜·普斯皮塔薩里從“中國瓷”說起,暢談兩國的悠久聯系與文化往來。
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
印尼國家博物館是印尼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東南亞地區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訪問印尼期間,首次提出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印尼國家博物館陳列的大量中國古代瓷器,是兩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生動例證。
《環球時報》記者來到印尼國家博物館的瓷器展區。據卡拉米娜介紹,館藏瓷器中歷史最悠久的可追溯至漢代。《漢書·地理志下》曾記載,早在西漢時期,就有官方使團和來自民間的商人遠渡重洋,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展開交往。但卡拉米娜補充說,雖然館藏瓷器最早可追溯至漢代,但被認為直到唐朝后期才傳入印尼,彼時三佛齊國(東南亞古國)和唐朝多有往來,而且這些陶瓷被認為更可能是商人的個人物品,而非商品。
卡拉米娜表示,雖然中國瓷器抵達印尼并進入市場的具體時間還存在爭議,但最晚從九世紀開始。“我們收藏了從海底發現的唐代陶瓷,一艘唐朝的沉船里有很多長沙窯的陶瓷。這告訴我們,兩國之間確實有著十分悠久的聯系。”
卡拉米娜提到的唐代沉船,是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島海域被打撈上岸的“黑石號”。古絲綢之路打開了各國友好交往的新窗口,書寫了人類發展進步的新篇章,“黑石號”便是這段歷史的千年見證。據了解,從“黑石號”中打撈出的陶瓷制品多達6.7萬余件,其中來自長沙銅官窯的瓷器多達5.75萬余件。
“我相信這些陶瓷是用來在市場上出售的,”卡拉米娜說,“因為陶瓷數量相當多且品質不一,我認為有些是為當時的上層社會準備的,有些適合普通人,但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買得起進口貨。”在展館內,有明代專供東南亞市場的“汕頭器”,它們的品質相對粗糙,但能觸及更多人群,也有不在市場上流通、做工更為精美的王公貴族“專屬”瓷器。
除陶瓷外,卡拉米娜提到,來自印尼的香料以及來自中國的茶葉和絲綢也是古時兩國交易的重要商品,“只不過絲綢和茶葉隨著時間的推移腐壞,陶瓷則可以保存很長時間”。她還說,印尼在接收來自世界各地貨物的同時,也在向世界出口香料。她說:“印尼是群島國家,人們會從小島嶼開始,將香料從一個島運到另一個島,然后再從大的港口輸到外部世界。一些研究人員還認為,一些陶瓷器具被用作裝香料的容器。”
文化有共通之處
在與卡拉米娜的交流中,記者發現,兩國之間的悠久聯系不僅可見于貿易中,也可廣泛見于兩國的文化生活。“我們在文化符號、圖案方面確實有一些相似之處。我相信我們在文化方面是相互影響的。”卡拉米娜提到,特別是與外界交流更頻繁的沿海地區,受到來自中國的影響更多。
“像這些云。”她一邊指著一個印有祥云圖案的瓷瓶,一邊用手機向記者展示,“你也能在印尼蠟染中看到,我們叫‘Mega Mendung’”。沒走幾步,她又指著印有鳳凰的瓷盤與印尼文化中的鳳凰圖案向記者展示道:“看,你能發現它們有些不同,但也會感受到它們有相似之處。”移步到其他展廳,一個腳踏飛馬的女性雕塑吸引了《環球時報》記者的注意。據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印尼神話中的海洋女神尼·羅羅·基杜爾,這與中國南方沿海地區信仰的媽祖有異曲同工之處。
深入交流,持續探索
近年,“一帶一路”相關交流活動讓卡拉米娜有機會走近更多瓷器。采訪中,她向記者談起2019年受邀參加上海博物館舉辦的“一帶一路”博物館管理高級研修班的經歷。
“我見到來自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的同行,我們的文化確實有許多相通之處。”卡拉米娜表示,“雖然經常研究陶瓷和貿易,但這次活動讓我對兩國之間的交流有了更多的洞察和理解。因為在印尼,我們只能看到進口的瓷器,并不能找到所有類型的中國瓷器。所以當我到中國的時候,我能夠看到更廣泛、更完整、更全面的藏品,這讓我能夠將其與印尼的藏品聯系起來。”
今年是中印尼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10周年,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提出10周年。如今,中印尼的聯系早已不再局限于瓷器,貿易范圍也空前擴大。據中國海關統計,2022年中印尼雙邊貿易額達1490.9億美元,同比增長19.8%。中國連續10年成為印尼最大的貿易伙伴。
投資合作是中印尼經貿合作的另一個亮點,中資企業在印尼的投資涉及農業、礦冶、電力、房地產、制造業、產業園區、數字經濟等廣泛領域,2022年中國以82.3億美元的投資額成為印尼第二大外資來源國,同比增長160%。
當被問及說起中國產品會想到什么時,卡拉米娜笑答:“手機?衣服?我認為中國產品遍布世界各地。”
作為兩國合作的“四大支柱”之一,近年中印尼人文交流成果也很豐碩,越來越多印尼學生選擇到中國留學,在華的印尼留學生已超過1.5萬名。同時,也有很多中國學生赴印尼學習交流。人文交流對促進兩國的“民心相通”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在卡拉米娜看來,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時至今日兩國仍然在影響彼此。她表示,“在文化領域還有很多共同點正等待我們去探索。”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