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胡懷國
高質量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體現了我們黨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具有深刻的理論邏輯和豐富的時代內涵。
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正確認識黨和人民事業所處的歷史方位和發展階段,是我們黨明確階段性中心任務、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也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重要經驗”。一百多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為我國發展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完成了社會主義革命并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我國發展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為我國發展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展的物質條件。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黨的十三大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進行了系統闡述,明確指出“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并強調“在初級階段,為了擺脫貧窮和落后,尤其要把發展生產力作為全部工作的中心。是否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應當成為我們考慮一切問題的出發點和檢驗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其基本依據是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并推動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已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必須指出的是,新時代仍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但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又對我國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深刻地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階段也在發生歷史性變化,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就是發展質量不高的表現。解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必須推動高質量發展”。我們必須立足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
黨的十九大對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作出了系統闡述,明確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了許多新要求。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按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需要,而社會生產力水平則是滿足人民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意味著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決定了新時代的發展必須是能夠“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必須是能夠“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發展。事實上,正是依據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重大論斷,并強調“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我們必須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從整體上認識和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一方面,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滿足人民需要,高質量發展必須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就要求“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必須“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特別是通過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實現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與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的有機統一。
聚焦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毛澤東同志在《矛盾論》中指出,“在復雜的事物的發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展規定或影響著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事物的性質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了變化,事物的性質也就隨著起變化”。如果說社會主要矛盾的存在和發展規定了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則規定了發展的性質。這意味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是關系全局的歷史性變化,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作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僅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影響因素,還從根本上規定了我國發展的性質。我們必須緊緊圍繞“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這一社會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更為準確地把握高質量發展的理論邏輯。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特別是“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變”。這就要求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與此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深刻指出,“我國發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這就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大力提高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和包容性,著力推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
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
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我們必須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進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
切實貫徹新發展理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許多重大理論和理念,其中新發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系統回答了我國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充分體現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的有機統一,不但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重大理論成果,而且是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指導原則和行動指南。我們必須把新發展理念貫穿到發展的全過程和各領域,特別是通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更為深刻地認識、更為準確地把握高質量發展的時代內涵。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高質量發展,就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是創新成為第一動力、協調成為內生特點、綠色成為普遍形態、開放成為必由之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
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才能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才能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確保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不被遲滯甚至中斷”。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基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帶來的新特征新要求,以及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帶來的新矛盾新挑戰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它不僅是我國統籌發展和安全、牢牢把握未來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部署,還是應對各種機遇和挑戰的戰略選擇,也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基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