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6日出版的《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中國式現代化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康莊大道》。文章強調,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既要遵循現代化一般規律,更要符合本國實際,具有本國特色。中國式現代化既有各國現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國情的鮮明特色。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深刻揭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科學內涵。這既是理論概括,也是實踐要求,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明了一條康莊大道。
“中國式現代化”的嶄新論斷,打破了長期以來對“西方現代化”的慣常迷思,消解了“現代化=西方化”等僵化思維范式,突破了“現代化就是西方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才是走向現代化的唯一道路”等一系列原初的固定認知,展現了不同于西方現代化模式的新圖景,是一種全新的人類文明形態。中國式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現代化理論與現代性思想中國化的新形態新表達,不僅豐富與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現代化的理論與實踐,而且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全新的內在超越。中國式現代化破解了人類社會發展的諸多難題,摒棄了西方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兩極分化的現代化、物質主義膨脹的現代化、對外擴張掠奪的現代化老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選擇,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國方案,為廣大發展中國家獨立自主邁向現代化樹立了典范,為其提供了全新選擇。
人本邏輯超越資本邏輯
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截然不同,突出表現在對于“現代化到底為了誰”這一價值取向上有著完全相反的結論,從而生成了不同的邏輯——人本邏輯與資本邏輯。資本主義社會以資本為中心,遵循資本發展與演進的內在邏輯,即一切都是為了資本的無限制掠奪性擴張,追求超額利潤這一資本的巨大魔法是西方推動國家和社會發展的原動力。對此馬克思早已詳細論述過,資本主義制度存在的基礎是以謀取利潤為目標的無限擴張的資本主義商品生產。在資本利潤面前,作為主體個人的切身權利需求顯得十分脆弱、渺小甚至不值一提,也不堪一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資本邏輯凌駕于人本邏輯之上,人的切身權利淪為西方國家利益至上的遮羞布。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秉承“依靠人民、為了人民”的價值理念,歸根到底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幸福的美好生活。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人民主體”的人本主義思想,并在治國理政中始終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則要求。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創造,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為人類謀和平與發展。“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中國式現代化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所關心的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實在在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不斷增強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資本主義私有制投射到個體的意識觀念中,所產生的就是以個人私欲為目的和中心的個人主義。在這種價值取向之下,所誕生的西方文化就具有一種高高在上的傲慢和偏見,將個人利益凌駕于社會利益之上。隨著近代西方國家國力的快速增強,這種文化中的自傲逐漸演變成對自身文化的盲目自信和價值觀的優越感不斷膨脹,“西方中心論”由此產生并愈演愈烈。在西方主流意識中,認為別的“小國”學習西方所輸出的“先進文化”是理所應當的,西方輸出的價值標準就應當成為“世界標準”“普世價值”。在當代社會,隨著互聯網在全球的迅速發展,各種思想與文化的碰撞激蕩此起彼伏,加之西方國家推行文化霸權,文化矛盾沖突不可避免。西方國家在實施文化輸出時輔以經濟、政治、軍事手段,最終目的是控制其他國家、民族和人民,這是一種在文化方面的對外擴張,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別國進行文化入侵、文化殖民。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追求文明互鑒的“和合”理念,超越了西方資本邏輯主張的“利益至上”、渲染的“普世價值”,主張多邊主義、文化多元共存的新型現代文明。當今世界的發展趨勢充分表明,只有不同文明進行交流互鑒,才能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來源,使其內涵不斷發展、豐富與完善,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無限的感召力,世界文明才能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五彩斑斕,才能凝聚起廣泛的國際共識。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交流互鑒、和而不同,開放包容、共同發展,這是我們堅持走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同時對于世界文明的基本態度。我們在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承認世界文明的多元性,欣賞其他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堅持“各美其美、美美與共”,最終達到一種以相互尊重為前提、以共同發展為目的的“和而不同”境界。為此,我們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世界影響力、國際競爭力,既講好中國故事,又加強文化交流、促進價值認同,從多樣性中找到統一性,從特殊性中凝練普遍性,倡導文明交流互鑒,真正形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共識。
環境保護超越資源掠奪
自西方工業革命以來,由于科學技術不斷創新,人類對自然征服的欲望日益膨脹、控制能力與日俱增,對自然的敬畏和崇拜越來越消減,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和浪費越來越失控,導致了對全球具有共同危害的生態危機問題。對此,馬克思早已尖銳地指出,生態危機產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和私有制。在私有制下,資本家以資本為中心,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無限度地向大自然開采挖掘以掠奪資源,“理所當然”地忽略了對生態環境的保護。直到出現嚴重的生態危機后,才開始亡羊補牢進行生態修復。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致力于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經濟建設和保護生態之間努力尋求平衡,盡量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低到最小化。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開展了一系列開創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文明建設從理論到實踐都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經過不懈努力,我國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萬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舉世矚目,成為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的顯著標志。在首個全國生態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指示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會問題”“希望全社會行動起來,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積極傳播者和模范踐行者”。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將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治國理政的實踐之中,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進而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實現由全球環境治理參與者到引領者的重大轉變,為共建清潔美麗世界作出更大貢獻。
互利共贏超越零和博弈
歷史證明,西方資本的累積與擴張充滿了血腥和暴力。可以說,西方發達國家的現代化起源過程,就是一部欺凌和奴役其他民族的強盜史、侵略史、血淚史。在這種野蠻的基因之中發展起來的資本主義世界,對于國際關系的處理方式就是國強必霸、零和博弈。西方大國以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主宰世界,認為東方應當從屬于西方,小國應當聽命于大國。一旦遭到不滿與抵抗,西方大國就擺出“列強”的嘴臉,以各種經濟、政治、外交等手段對他國進行封鎖、脅迫甚至武裝侵略。因此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由西方大國所主宰的世界形成了全球分裂對峙的格局,國際沖突不斷、世界戰亂頻仍、人民不得安寧。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形成了一種全新的現代化理論體系,這一體系體現出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的“兼容并包”的寬廣胸襟,懷抱著“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與西方霸權主義“唯我獨尊”“你輸我贏”“贏者通吃”的舊式現代化體系截然不同,中國式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堅持互利共贏,不搞零和博弈。“互利共贏”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特色,完全有別于西方現代化通過殖民掠奪進行資本積累的血腥道路。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到如今以大國崛起之姿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共產黨堅定不移走互利共贏的發展道路從來沒有動搖過。實踐證明,零和博弈沒有出路前途,合作共贏才是人間正道!
總而言之,西方現代化是以資本為中心、以資本為主導的現代化,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決定了西方現代化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種種弊端。中國式現代化具有獨特的優越性,克服了西方現代化固有的種種弊端,實現了對西方現代化全新的內在超越。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開辟了廣闊前景。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
作者仇小敏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來源:南方Plus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