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直以來,陜西境內都有“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柞水漁鼓”的說法。
柞水漁鼓又稱柞水漁鼓道情。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的老手藝人葉正印,祖祖輩輩都會制作漁鼓,從小耳濡目染的他,也深深愛上了這項傳統技藝。
幾十年來,他學習多地漁鼓文化,取其精華,總結出地道的柞水漁鼓文化。“漁鼓是一種古老的即興表演藝術。我們總說柞水漁鼓‘見誰唱誰、見什么唱什么’。”葉正印說,“在長期文化交融過程中,柞水漁鼓吸收了大量民間音樂元素,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拉簧’,也就是在每樂段段末‘呀哎咿爾喲’的拖腔中,加入合唱或幫腔。”
當安塞腰鼓聲名遠播時,柞水漁鼓卻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這引起了當地政府的高度重視。2005年3月,柞水縣啟動柞水漁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兩年多的時間里,縣文化館工作人員總共采訪民間藝人160余人次,陸續整理出352盤有關漁鼓唱腔的錄音帶,記錄漁鼓演唱腳本80余個、漁鼓聲腔常用曲調60余首。2008年,葉正印開始負責漁鼓傳習所,在多個藝術社集體教學漁鼓,培養出40多名演出骨干。
漁鼓的保護,不僅包括表演藝術,還包括漁鼓的制作技藝。來到柞水縣下梁鎮石甕子社區的漁鼓作坊,一進門,只見房間里密密麻麻擺放著各種制作漁鼓的器具。“漁鼓看似工藝簡單,但制作起來卻暗藏‘玄機’。”葉正印笑著說。
原來,漁鼓的制作涉及了粗磨、細磨、雕花、上油等18道傳統工藝。正常情況下,一只手工制作的漁鼓需要7天至8天才能完成。數十年來,葉正印一直堅持手工制作漁鼓,保留漁鼓制作技藝。
在柞水縣相關部門和民間藝人的共同努力下,2008年6月,柞水漁鼓成功入選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葉正印被評為商洛市非遺漁鼓傳承人。
2023年秋天,柞水漁鼓山歌劇《紅色谷子溝》在柞水縣首演,古韻依舊。秦嶺深處,又聞“漁”音裊裊。
《 人民日報 》( 2024年01月27日 07 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