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時評】
近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等聯合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構建了包括資源共享、創新合作、成果共用、產業聯動和環境支撐5項一級指標、20項二級指標的指標體系,并以2011年為基期(100分)。相關測算顯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從2018年的171.86分提高到了2022年的262.48分,年均增幅達11.17%。數據表明,長三角跨區域科技合作水平和能級加速提升,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成效顯著。
歸結起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水平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自上而下布局疊加自下而上探索,架設起科創與產業之間的橋梁。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緊隨其后,《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發展規劃》《三省一市共建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行動方案(2022—2025年)》等文件相繼發布,均提出要以“科創+產業”為引領,通過戰略協同、高地共建、開放共贏、成果共享來推動長三角科創共同體建設。其重點就是要打通區域間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之間的雙向連接,充分發揮三省一市的資源稟賦優勢,統籌好龍頭引領與各揚所長之間的關系,暢通區域之間科技和產業合作的體制機制阻礙。
從實踐探索來看,三省一市已形成科技和產業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指數數據顯示,2022年,三省一市之間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達1863.45億元,較2018年增長4.19倍,占三省一市所有技術合同成交額的比重達13.96%。除三省一市的科技大市場和各類成果轉化基地作出的貢獻,上海的策源優勢、浙江的民營經濟發展、江蘇的制造業創新以及安徽的大科學裝置,均助力完善科技創新的市場機制,并賦予“科創+產業”全新的空間邏輯關系。
基礎研究包含科學規律、知識原理、方式方法的發現創造,是創新的源頭起點。要將基礎研究的原始創新成果順利轉化到產業領域,進而開辟新賽道,需要三省一市在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開發、中試驗證、產業化、規模化等各環節進行深度合作和協同分工。指數報告顯示,近10年間,長三角國際科技論文合作最多的領域集中在化學、工程學、材料科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學科,三省一市間技術專利轉移最頻繁的領域集中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智能制造、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這充分顯示出,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已經走出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創新深度鏈接的新道路。
進一步推動科創和產業融合發展,賦能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還需繼續深化改革。一是深化三省一市科創和產業協同布局,充分發揮三省一市各自的資源稟賦和能力優勢,加速形成長三角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差異化布局,推動產業分工協作持續深化,避免產業同質化競爭和科研資源重復性投入。二是強化跨區域部門協同,進一步打破阻礙區域科技創新要素、人才和主體流動的體制機制藩籬,積極探索跨區域創新資源的共享機制和利益分配機制,打造互利共贏、良性循環的協同創新生態。三是以產業需求拉動跨區域協同創新,聚焦長三角區域的重點產業需求,整合三省一市高校院所、科技企業、研究機構和相關平臺載體開展協同創新,通過政策引導和扶持,激勵龍頭企業牽頭重大項目,更好發揮企業主體在區域協同創新中的主導作用。
(作者:張宓之 裴文乾,均系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研究基地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