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幾天,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縣五峰鎮黃糧坪村的村民們格外忙碌。在村里的中藥材加工車間內,原料經過粉碎、高溫滅菌、接種、培育萌發等,變成一袋袋天麻代料菌棒。
黃糧坪村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蓋率為81%。“得益于栽培模式創新,今年一定能有好收成。”黃糧坪村黨支部書記鐘俊說,10多年前,就有村民栽培天麻,但由于傳統種植模式需要砍伐木材,一度成為發展的“硬傷”。
如何破解生態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矛盾?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林業局作為聯村幫扶單位,為該村送來了“金鑰匙”——林下代料天麻栽培技術。五峰土家族自治縣林業科學研究所所長桑子陽告訴記者,這一技術由縣林科所團隊從2021年開始實驗探索,相比傳統方式,可節省60%以上的木材和30%的人工成本。
“村里有產業轉型的需要,研究有落地轉化的需要,可以說是一拍即合。”回顧團隊進村的過程,桑子陽依然抑制不住欣喜。2022年11月,五峰博翎種業有限公司落戶黃糧坪村,建起了代料加工廠和天麻種子繁育基地。由縣林科所提供技術支持,公司基地示范帶動,村兩委引導規范,拉開了全村產業轉型提質經營的序幕。“剛開始推廣代料栽培技術時,有許多村民并不買賬。”桑子陽說,提前批量購買成品代料需要投入,還未看到收成就要投入一大筆錢,這讓很多村民心里沒底。
“老百姓存在觀望心態,那就試種給他們看。”桑子陽聯合五峰博翎種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朱仲龍,于2023年回收林中樹枝、雜草、秸稈等農林廢棄物用于制作代料,然后以公司基地為主,發動部分愿意試種的村民,在全村試驗栽培代料天麻200畝。
2023年11月采收季,桑子陽和朱仲龍邀請部分村民代表來到基地,經過挖掘測算,1平方米土地生長天麻達22斤,收入為450元。“種下種子280多斤,挖出近4000斤成品天麻,收入近4萬元。”參與試種的村民陳耀東算起“技術賬”,連連稱贊新辦法給他帶來了“金疙瘩”。
“通過試種,村民周澤順有了5萬多元的收入,他還積極向親朋好友宣傳新技術。”鐘俊說,眼下鄉親們對生態保護更加重視了,自發開展森林撫育,在改善林木資源的同時,還將凋落的樹枝回收制成代料,真正實現了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良性循環。
近年來,五峰人工種植天麻近6000畝,干天麻產量達4000多噸,天麻成為全縣重要的致富產業。“傳統的栽培模式每畝需15噸至18噸原木,長期以來讓天麻成為該縣‘不能丟、不能扶’的尷尬產業。”算起生態賬,五峰大健康發展中心主任王陸青說,使用代料種植后,每畝僅需3噸至4噸樹杈、灌木等輔材,全縣2023年代料種植天麻已突破1000畝,收獲鮮天麻3000多噸,收益達8000多萬元。
農業栽培新技術和種植新模式的推廣,讓黃糧坪村既富了口袋也保護了青山。如今,村子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下,不少村民加入合作社一起種植代料天麻。鐘俊說,2024年,全村爭取發展天麻種子基地200畝,代料種植400畝,力爭產值達到900萬元。 (經濟日報記者 董慶森 柳 潔)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