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明顯不足,不穩定、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各種形式的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盛行,逆全球化、泛安全化挑戰加大,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安全問題日益突出。面對當今世界前所未有的發展挑戰和難題,唯有走高質量發展道路才是順應時代潮流的正確選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并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進高質量發展,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了經濟實力的歷史性躍升,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地位,并且仍將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成就顯著
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駛入增長快車道,經濟實力持續增強。在此過程中,所謂的“中國經濟崩潰論”“中國經濟見頂論”等唱衰中國經濟的論調不絕于耳。早在20世紀90年代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前后,西方國家鼓吹“和平演變”和“華盛頓共識”,將“全盤西化”推演至中國,預言中國“也將很快崩潰變色”。2001年,美籍華裔律師章家敦甚至為“中國崩潰論”著書立說,臆斷“中國現行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最多只能維持5年,中國經濟將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開始崩潰”。盡管這一“崩潰論”自身早已崩潰,但包括他在內的很多西方人士仍舊不斷炮制和兜售唱衰中國的論調。
令世界為之驚嘆的基本事實是,1980年以來的40多年間,中國經濟增長率平均值達9%,較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平均值高5.6個百分點。在世界經濟遭受巨大沖擊并陷入衰退的2009年和2020年,中國經濟逆勢增長。其中,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率為9.2%,為陷入衰退的世界經濟帶來亮色;2020年中國經濟在新冠肺炎疫情沖擊下仍增長2.3%,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得益于經濟的長期快速增長,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于2010年超過日本穩居世界第二位,并且在此后的10多年間,將與日本的差距不斷拉大。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后,由于經濟總量規模不斷提升,經濟增速相比過去有所下降,但增長表現依然亮眼,增長更加注重質量。在2010年至2023年間,中國經濟年平均增長率達6.8%,較同期世界經濟增長率高3.5個百分點。其中,2023年中國經濟初步核算的增長率為5.2%,較2022年提高2.2個百分點。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西方媒體仍大肆炒作毫無事實根據的“中國經濟見頂論”,試圖發動輿論和心理攻勢,打擊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同以往一樣,這些論調罔顧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和良好態勢,無視近年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取得的顯著進展,將再次不攻自破。
經濟數據對比的背后
“中國經濟見頂論”炮制者常常引用的所謂有力“證據”是近兩年中美經濟總量對比出現了偏向美國的逆轉。中國名義GDP在2021年達到美國GDP的約76%以后,這一比例連續兩年出現下降,2022年約占70%,2023年又降至約65%。其實,這一數據背后有著多重因素的影響。
僅從統計數據來看,美國名義GDP相對中國的差距的確有所拉大,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并非因為美國經濟有比中國更加強勁的動力。相反,2023年中國經濟的實際增長率為同期美國經濟增長率的約兩倍,兩者之間的差距為2.7個百分點,較2022年有所擴大。受高通脹率的影響,2023年美國GDP的名義增長率約為6.3%,而同期中國按本幣計價的GDP名義增長率為4.6%。這就出現了中國GDP實際增長率高于美國而名義增長率比美國低的反常現象。如果按美元計價,中美名義GDP增長率的差距甚至還要更大。
眾所周知,高通脹支撐的名義GDP增長不僅不會帶來社會福祉的增加,而且還會拉大財富分配的差距,帶來更大的社會不公,因而只是虛假的繁榮。美國長期的高通脹正是由美國宏觀調控失當和社會治理能力不足造成的,近年來大幅抬高了美國民眾生活成本。如今,高通脹問題搖身一變竟成了拉大美國與中國經濟總量差距的“頭號功臣”,這樣的GDP“虛高”意義何在?
此外,從統計方法來看,美國主要采用支出法來核算GDP。按支出法計算的GDP由最終消費支出、資本形成總額、貨物和服務凈出口組成。近年來,美國持續推行大規模擴張性財政政策,以規模舉債的方式維持高額的政府消費和投資,財政赤字處于歷史高位。2020財年(上年10月至當年9月)、2021財年和2023財年是美國歷史上財政赤字規模最大的三年。美國財政部數據顯示,這三年美國的財政赤字分別為3.13萬億美元、2.77萬億美元和1.695萬億美元。其中,2023財年美國預算財政赤字雖不及歷史峰值,但較2022財年增加了23%。長期大規模的財政赤字導致美國政府債臺高筑,并多次因達到債務上限而陷入“關門”危機。2024年2月,國際金融協會發布的《全球債務監測》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國政府債務規模依然排名全球第一,總額突破34萬億美元,占GDP的比例超過124%,相當于人均負債約10萬美元。這些債務最終都以政府支出的形式納入了GDP的計算中。隨著債務水平的不斷攀升,這種靠擴張性財政政策支撐的經濟增長將難以為繼。
唱衰中國者只會錯失機遇
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技術進步、人力資本積累、制度創新和專業化分工等因素。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開辟了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創造足夠大的市場規模來容納分工和專業化,中國推出了一系列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舉措,堅決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經濟長期增長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國對內推動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對外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不斷增強,為專業化分工創造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因此,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礎將更加鞏固,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將更加強勁。并且,中國新發展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是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將為世界各國提供更多有益借鑒和更大發展機遇。
在國內,中國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和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重要使命,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居民收入保持較高增速,城鄉收入差距持續縮小。2023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實際增長6.1%。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821元,實際增長4.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91元,實際增長7.6%。中國社會長期保持穩定,民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社會長期穩定既是中國發展模式的必然結果,也是中國發展環境的重要優勢。中國不斷以自身的穩定性為世界注入更多的確定性,不斷以更充分更平衡發展推進普惠包容的全球發展。
在全球,中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積極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不斷以中國新發展為世界提供新機遇。歷史早已證明,唱衰中國不會使中國衰落,只會使唱衰者自身錯失共享中國發展的機遇。與一些發達國家熱衷于“筑墻設壘”“脫鉤斷鏈”以及大搞單邊制裁、極限施壓不同的是,中國倡導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和普惠包容的經濟全球化,積極促進國際宏觀經濟政策協調,與各方一道共同營造有利于發展的國際環境,共同培育全球發展新動能,共同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著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實現了自身超大規模市場與世界的深度互動。中國已成為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居世界前列,形成了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對外開放格局。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搭建了世界上范圍最廣、規模最大的國際合作平臺,成為推動全球發展的機遇之路、繁榮之路、幸福之路。
(作者:徐秀軍,系中國社會科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