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屈旌
6月17日晚,有山東曹縣商家在社交媒體上反映,廣東梅州一職校有學生購買10套古裝,表演后集體退貨。商家收貨后發現服裝有的吊牌損毀,有的褲裙被踩臟。商家展示的圖片包裹顯示,有多個買家確實購買了同一款古裝,收貨地址為同一職校北區教育學院。
該商家在社交平臺發文稱,聯系購買服裝的學生,學生拒不承認該件衣服損壞。商家找到了學生演出的視頻對質,學生則質疑“主頁里寫的七天無理由退貨是假的?”商家希望學校能幫忙解決學生集體退貨的問題。

(圖源:當事商家社交賬號)
18日上午,該職校教育學院工作人員回復稱,院方昨晚得知此事后,班主任和輔導員第一時間介入處理。相關班級確實安排了劇目表演的作業,對服裝沒有要求,學生可能為了呈現好的舞臺效果,就自發地去租賃和購買服裝。有7名購買服裝的學生想退貨,服裝可能存在一定的破損,院方也覺得這個行為不妥當,及時聯系了商家,18日晚上學生已向商家結清款項并道歉,商家也表示了諒解。(據6月18日極目新聞)
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七天無理由退貨”已成為消費者耳熟能詳的權益保障。然而,部分買家卻將這一保護性規則異化為“免費薅羊毛”的竅門,明明可以花錢租的“演出服裝”,非要在購買了、穿完了、用過了之后,以各種理由申請退貨,甚至故意將破損衣服退回,嚴重影響商家合法權益,也敗壞了社會風氣。
以此次事件為例,在交易過程中,商家明確告知“吊牌摘了、衣服穿過、彩排過、弄臟、洗過,不支持退貨退款”,買家當時并未提出異議,卻在演出結束后將穿過的、破損的衣服寄回,要求“七天無理由退貨”,這種貪小便宜、不負責任的行為,實在有違大學生的身份和素養。
這種事近年來在高校發生十分頻繁,曾多次吵上熱搜。就是這同一個商家,十天前也曾遭內蒙古一所高校的學生網購10套古裝表演后集體退貨,也同樣是在網上曝光之后,才在學校的干預下得到解決。
此類事件之所以屢禁不止,一方面與電商平臺現行規則存在漏洞有關。目前大多數平臺雖規定:“影響二次銷售的商品不可無理由退貨”,但在實際執行中往往缺乏有效監管,導致一些人有機可乘。
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部分高校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缺位。學校布置演出、活動任務時雖未強制學生統一著裝,但對學生自主購買或租賃服裝的行為缺乏引導,也沒有及時提醒學生遵守基本的商業倫理。當學生出現失信行為時,若未能第一時間予以糾正,就容易形成不良示范。
誠信是立身之本,更是大學生走向社會的重要基石。大學階段不僅是知識技能的學習期,更是人格養成的關鍵期。如果連基本的誠實守信都做不到,何談擔當社會責任?這種不光彩的事情,總是要鬧上熱搜才解決,不但給當事高校的形象抹黑,對整個大學生群體的風貌都會有不良影響。而且,消費糾紛每次都靠商家上網曝光維權,實在也不是長久之計,應該從規則層面和觀念源頭進行預防和約束。
平臺應調整規則,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同時,也要注重保護商家的合法權益。比如,可以完善退貨審核機制,對于明顯影響二次銷售的商品,加強審核力度,拒絕不合理的退貨申請;建立消費者信用評價體系,對于頻繁惡意退貨的消費者,采取限制退貨次數、降低信用等級等措施,以此規范消費者行為。
學校則更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大學不僅是傳授知識的地方,更是培養學生品德與價值觀的搖籃。學校不能總是等事情鬧大了之后再來干預處理,更應將誠信教育融入日常教學與管理中,通過開展誠信主題講座、組織相關實踐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深刻理解誠信的重要性,讓重視誠信、嚴守契約精神成為每一個當代大學生的自覺追求,才能真正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
誠信素養不僅關系到一個人的成長發展,更關系到整個社會的文明進步,大學生絕不能缺了“誠信”這堂必修課,只有堅守誠信底線,做事無愧于心,才能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