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極目新聞評論員 石平
今年5月,湖南張家界慈利縣一處溶洞被垃圾污染引發社會廣泛關注。6月18日,又有博主發布視頻稱,湖南湘西永順縣高坪鄉境內一處溶洞內同樣遍布垃圾,并且已經形成了15米高的“垃圾山”,地下水還遭到了污染。
6月19日,湘西自治州生態環境局永順分局及高坪鄉政府均向記者表示,已關注到此事,正在進行處置。(據6月19日縱覽新聞)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發布視頻的博主“小符哥哥”稱,他是接到粉絲的線索探訪了這處溶洞,他用專業的探洞設備發現,約80米深的溶洞底部有一座直徑約30米、高15米的錐形“垃圾山”,其中有塑料袋、紙箱、水瓶等各種生活垃圾,有些垃圾疑似是最近才進行的傾倒,溶洞內惡臭味強烈,蚊蠅滋生,還有地下水從垃圾上流過。據他了解,該溶洞屬于喀斯特地貌。
溶洞內堆積大量垃圾,危害不容小覷。首先,垃圾散發出的惡臭嚴重影響周邊空氣質量,讓自然環境變得污濁不堪,對周邊居民的生活質量造成極大損害。其次,垃圾堆積破壞了溶洞的生態平衡,各類生活垃圾滋生大量細菌、病毒和害蟲,不僅傳播疾病,還對溶洞內的生物多樣性構成威脅。
更重要的是,地下水是溶洞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周邊居民的重要水源,垃圾污染地下水,將導致水質惡化,影響居民用水安全,甚至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
令人費解的是,該溶洞距離村莊僅1公里,且有可通過車輛的小路直達洞口,這表明該溶洞并非難以發現和到達之地。如此嚴重的污染問題,竟首先由戶外博主通過粉絲爆料發現,當地相關部門為何沒有及時發現并處理?是監管和治理系統存在漏洞,還是思想上對生態保護松懈漠視?
相隔不到一個月,這位博主已經兩次發現溶洞里堆積垃圾的問題,接二連三發生此類事件,很難說是偶然現象。這些溶洞或許不是地質保護的重點單位,但也不能任由垃圾蔓延、污水肆虐。此前,有媒體深入調查慈利縣溶洞被垃圾污染的情況,就有鄉鎮干部坦言,治理資金不足、垃圾處理設施落后、環衛保潔力量薄弱、群眾環保意識不夠等多重原因,導致了溶洞變成“垃圾桶”,這也充分說明部分地方在生態治理上存在怠慢和疏漏。
生態保護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而是需要實實在在的行動,垃圾山肯定不是一天堆積起來的,正是因為一些部門在生態治理上缺乏主動性和前瞻性,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監管機制,導致生態問題不斷積累,最終釀成嚴重后果。
當地相關部門應立即行動起來,對溶洞垃圾進行徹底清理,修復受損的生態環境。同時,要建立健全長效監管機制,加強日常巡查和監管力度,防止類似問題再次發生。只有對任何破壞生態的行為都秉持“零容忍”的態度,才能守護好綠水青山,共筑美麗家園。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