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散44年,母子終相聚 通訊員供圖

掃碼看視頻
□楚天都市報極目新聞記者 張萬軍 通訊員 呂鐵桶
6月19日,湖北省咸寧市嘉魚縣公安局收到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吳老太一家寄來的錦旗。錦旗中,字字句句飽含感激,也講述著一段跨越44年的尋親故事。
前夫帶走不滿五歲的兒子
母親把思念熬成白發
今年4月18日,70多歲的吳老太在女兒、女婿的陪同下,從江蘇如皋不遠千里來到嘉魚縣公安局刑偵大隊求助,尋找1976年出生、失散44年的兒子沙某。民警張警官一邊親和地接待安頓老人,一邊與老人溝通了解具體情況。
據吳老太介紹,40多年前她與丈夫離婚后,兒子沙某被丈夫領走撫養。此后數十年,老人未再見過兒子一面。為找到兒子,她到處打聽詢問其下落,不久前才聽說在1981年,前夫帶著不到5歲的兒子到嘉魚縣原第一磚瓦廠打工,其后將兒子托付給工友。此后,兒子便杳無音信。后來,她聽說孩子被送給原嘉魚化肥廠某廠長,這才揣著一線希望踏上千里尋親路。
40多年來,兒子的下落一直牽動著吳老太的心。她曾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尋找,但由于信息匱乏,一直沒有進展。光陰流轉,年事已高的老人思親之情愈發強烈,在有生之年找到兒子成了老人的執念。
將40多年的檔案翻了個遍
警方依舊毫無線索
看到老人滿懷期待的眼光,張警官和同事下定決心:一定要幫老人找到兒子。他們根據老人提供的信息,來到原嘉魚縣化肥廠進行走訪調查。但斗轉星移,物是人非。原化肥廠廠長已故多年,其后人的信息也明顯與吳老太兒子沙某的情況不符合。
唯一的線索被否認后,他們沒有氣餒,經多方了解,又聽說原嘉魚生資公司一職工收養過疑似的小孩。他們輾轉查訪原嘉魚生資公司,經信息排查和上門走訪摸排,其結果也不真實。
此后,張警官和同事又找到當地民政局、福利院調閱相關人員信息,將40多年的檔案翻了個遍,依舊毫無線索。
為不讓老人失望,張警官在安撫老人的同時,采集了她的血樣,準備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尋找。
離散的兒子也在苦苦尋覓生母
DNA血樣采集助母子團聚
就在民警奔波調查時,湖北仙桃市一名叫周某的男子也在苦苦尋覓生母。今年3月,周某在養母去世后在“寶貝回家”尋親平臺發布了尋親信息。
張警官得知這條信息后,立即與周某取得了聯系,讓其盡快到當地來采集血樣。
5月13日,周某從仙桃市來到嘉魚公安刑偵大隊采集血樣。5月18日,血樣比對結果顯示吳老太與周某的血樣符合單親遺傳,從而確定了母子親緣關系。
“找到啦!找到您兒子啦!”電話那頭,張警官難掩激動之情。70多歲的吳老太得知消息后,雙手顫抖著捂住臉,淚水決堤而出——44年的思念、煎熬與期盼,在這一刻化作滾燙的淚水。
5月26日,在嘉魚公安民警的精心安排下,吳老太一家迎來離散44年的親人回家。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煙花禮炮聲中,母子倆緊緊擁抱在一起,淚水奪眶而出。
6月22日,周某告訴極目新聞記者,44年前,年僅5歲的自己在嘉魚輾轉于多個家庭,后來被官橋一戶人家收養。13歲時,他和養父母發生矛盾后離家出走。在外面奔波了幾年后參軍入伍。他在部隊待了10多年后退伍,后來和養母再度重逢相認。今年3月,養母去世,他很想找到親生父母,于是在網上發布了尋親信息。“感謝張警官的幫助,沒有他的努力,我都不知道能否和親人團聚!”周某表示。
44個春秋,母親在江南水鄉望穿秋水,把思念熬成白發;44載光陰,兒子在荊楚大地尋尋覓覓,將鄉愁藏進夢里。如今,在嘉魚公安的接力相助下,這段被時光塵封的母子情緣終得續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