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白云 周光潔 實習生 郭芷岑 通訊員 劉南山)伴隨著湖北省赤壁北站呼嘯而過的列車聲,近旁的同城上都小區里萬家燈火漸明。這個擁有2808戶人家、6400余名常住居民的高密度城市社區,建成僅數年,卻一度因高空拋物事件頻發、物業糾紛此起彼伏、電詐警情居高不下,成為居民心頭之患、反映強烈的突出痛點。
如今,在咸寧市委政法委“平安咸寧全域提升”行動牽引下,一間由赤壁市法學會牽頭設立的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入駐小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這間開在居民“家門口”的“法治便利店”,推動專業法律服務資源下沉社區一線,為探索社區精準治理新路注入源頭活水。
“我只是下樓倒垃圾,順便問問物業費滯納金怎么算,沒想到他們現場就幫我算清了。”7月31日下午,“央省媒體咸寧政法一線行”采訪團二組走進同城上都小區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小區業主李阿姨欣喜地向記者介紹。

采訪團在同城上都小區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周光潔 攝
30平方米的“平安之家”里,法律咨詢臺、調解桌、普法直播間緊湊排布,幾名居民正與穿紅馬甲的專家團隊成員咨詢相關法律問題。
“工作室的核心,就是要讓法治服務接地氣、可感知,讓居民真切體會到‘抬頭看得見、一步邁得進、一地能解決’的便利。”赤壁市委政法委委員、政治部主任劉南山向記者介紹道。
劉南山是推動該工作室建設的牽頭人,今年以來,劉南山還參與了小區物業合同修訂、高空拋物監控增設、車輛收費規則制定等多項涉及業主重大公共利益事務的依法論證過程。

采訪團在同城上都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周光潔 攝
“他們有‘人熟、地熟、情況熟’的本土優勢,加上法學專業背景,讓居民更信任這個新建立的工作室。”赤壁市委政法委員、市法學會常務副會長馬暉介紹,工作室組建了由5名本小區業主組成的法學專家團隊,包含1名執業律師、1名檢察官、1名派出所片警及1名自然資源規劃局干部。有效彌合了專業法律條文與居民日常認知的間隙,在居民與物業之間起到了“緩沖器”的作用。
此外,工作室服務渠道也實現了“線上+線下”雙軌并行。
線上,利用抖音平臺開播30余場,實時解答法律疑問,累計接受線上咨詢130余人次;線下,黨群服務中心的固定窗口實行法學專家、檢察官、民警等常態化值班,確保居民隨時能找到專業幫助。資源與社區黨群服務體系共享共用,避免了重復投入,顯著提升了服務的覆蓋面和效能。
工作室成立以來,開展普法反詐宣傳活動19場次,成功調解物業費繳納、鄰里噪音擾民、小額借貸等矛盾糾紛103起,調解成功率達100%。

同城上都法律咨詢專家工作室。資料圖片
今年3月,業主呂某反映,其13歲女兒在小區外小賣部多次賒賬近千元,被小賣部店主討要欠款,該業主第一反應是想通過報警處理,法律咨詢專家工作站團隊成員、湖北君澤律師事務所律師翟喜玲得知后,第一時間私信安撫,隨后召集片警、網格員等人到工作室,與店主、孩子家長“背對背”談話。
“家長疏于管理和關懷照顧,孩子才亂賒賬,但小賣部向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賒銷的行為存在明顯不當。”翟喜玲介紹,她從法律角度仔細分析了雙方的責任邊界,考慮到鄰里關系和未成年人的心理感受,提出了更具溫度的建議:“家長可按商品進貨價進行適當補償,既能解決問題、彌補損失,也能對小賣店主起到警示作用,促使其今后規范經營。”
“居民愿意坐下來,是因為知道我們就是樓上樓下的住戶,他們信任我們。”翟喜玲說道。經過調解,48小時后,店主與呂某達成協議,呂某也答應多在家里多陪伴小孩。

工作室內的展示板。資料圖片
“同城上都工作室的探索實踐,是咸寧市委政法委推進平安建設全域提升和規范化建設要求在基層的生動答卷。”馬暉說道,該工作室通過激活本土資源、打造“一站式”平臺、實現了從被動受理到主動排查、從碎片應對到系統治理的轉變。“下一步,我們準備把工作室搬進更多小區,讓法學會會員之家真正成為群眾抬腳就到的‘法治便利店’。”
從市級綜治中心到小區“平安之家”,赤壁市法學會把31名法律咨詢專家、465名會員的專業力量編成一張覆蓋市鎮村三級的網,累計接受群眾咨詢1.5萬人次,化解各類糾紛1200余件。
當法治力量真正沉入基層,當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在源頭,平安咸寧建設將書寫出更有溫度、更富質感的時代答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