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羅蓓蕾)今年八月下旬,武昌區各個街道社區的托管陸續閉營,但法治為青少年成長護航的腳步卻從未停下。這個夏天,武昌區司法行政系統依托社區托管這一關鍵項目,巧出學法“妙招”,讓法治課程“精準滴灌”、讓法律知識“生動易懂”、讓法治力量“聚沙成塔”,以可親、可感、可參與的方式,使法治真正走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全面筑牢暑期安全法治防線。
精準施策:從“普惠式普法”到“滴灌式育人”
2025年暑期托管法治教育已步入第三年,其堅持問題導向、效果導向、目標導向,通過精準化、精細化普法,突出普法針對性、實效性。區司法局早在六月聯動團區委、各街道司法所啟動需求調研機制,通過問卷、座談和實地走訪,真正將普法內容決定權交到孩子、家長、社區手中。
積玉橋司法所發現,小學階段學生對“校園欺凌”認知模糊,急需建立邊界意識;水果湖司法所關注到高年級學生群體中網絡沉迷風險顯著,有頻繁使用短視頻和網游的習慣;而臨江的中華路司法所則將防溺水列為剛性需求。基于此,區司法局沒有采用“一套課件講全區”的傳統方式,而是牽頭定制“一班一課程、一街一主題”的精準課單。
“過去普法像‘播種子’,如今更像是‘精準滴灌’”,中南路司法所負責人這樣總結。在司法干警、社區法律顧問及普法志愿者的協作下,形成2025年暑期托管法治護航計劃,真正實現“想學生所想,急學生所急、辦學生所盼”。
體驗賦能:從“聽講式學法”到“沉浸式體驗”
法治不是冰冷條文的集合,而是可感可知的生活規則。今年,區司法局在普法形式上大膽跳出“講課+發冊”的傳統模式,廣泛推進體驗式、沉浸式法治教育。

在中南路街保利青少年空間,律師夏新兵從“法”字的甲骨文講起,以神獸“獬豸”辨是非的故事引導孩子理解公平與正義;在紫陽街復興路社區,孫悟空的故事成為法治課堂的引子,孩子們通過“壓歲錢歸屬”小辯論理解財產權,在“傳話筒”游戲里記住法律短句,更在你一言我一語的互動中,悄悄種下“知法懂法”的小種子。這類敘事式、互動式、體驗式教學極大地調動兒童的參與熱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角色扮演與藝術融合類活動。在黃鶴樓街道,司法所組織學生分組演繹校園欺凌情景劇,由社區法律顧問現場點評并講解法律責任與應對策略;南湖司法所則舉辦法治主題公益繪畫課,孩子在畫紙上描繪“我心中的法律”,用色彩和線條表達對規則與正義的初識。
這些活動不僅在形式上贏得孩子喜愛,更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法治意識的植入。正如一位托管班社區工作人員反饋:“課程結束后,孩子之間發生沖突時竟開始主動說‘這樣做不對,咱們要講道理’。”
多方協同,從“司法獨奏”到“社會合唱”
青少年普法是一項系統工程,單靠司法行政部門的力量遠遠不夠。2025年暑期,武昌區進一步健全“大普法”協作機制,系統整合“八五”普法講師團、法治副校長、普法志愿者、公益法律服務團等多方力量,與職能部門、街道社區緊密聯動,構建起“專業引領+社區落地+家庭鞏固”的完整普法鏈條。
各司法所主動與公益法律服務團隊、社會組織對接,把優質法治資源持續輸向社區。例如,湖北大學等高校志愿者參與設計了多場互動性強的法治游戲課;南湖司法所聯合社會公益團隊為托管班孩子們帶來別開生面的“法治繪畫課堂”。

這一協同機制不僅緩解基層專業人力不足的困境,也進一步增強法治教育的延續性和實效性。很多社區反映,暑期活動結束后,仍有家長主動咨詢法律問題,孩子自覺成為“家庭普法小使者”,真正實現了“教育一個孩子,影響一個家庭”。
截至目前,武昌區司法局累計開展法治托管課程及活動20余場,實現轄區各街道暑期學法全覆蓋,讓普法之旅真正有聲有形、入腦入心。
暑期托管會結束,但法治教育永不收官。武昌區將以暑期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聯動學校、家庭、社會,形成法治教育合力,推動普法工作“常態化”“持續化”,持續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筑牢法治根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