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 白云 通訊員 徐天羿、蔣晶晶、周舟)在武漢光谷這片創新熱土上,東湖高新公安分局茅店派出所民警張文昌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不是警察,卻佩戴義警紅袖標,活躍在社區每個角落。從新市民到老商戶,從緊急救援到隱患排除,這支“光谷義警”隊伍正靠著眼力見和熱心腸,把點滴“小事”做實,把家門口的“安全網”織密,成了基層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湖北棗陽漢子”從“被服務者”到“服務者”
代明中,這位在當代社區居住十年的湖北棗陽漢子,與社區民警張文昌的緣分始于一次普通的居住證辦理。在社區相處久了,代明中覺得“張警官這人實在”,張文昌也覺得“代明中的心腸好”。如今,他已成為張警官口中“每天都離不開”的得力助手。

七月的一個下午,代明中巡邏時發現一位老人癱倒在樓棟門前,雙眼緊閉,大口喘著粗氣,旁邊的老伴急得手足無措。代明中立即在義警群發出呼叫,不到五分鐘,五名義警火速集結。他們小心翼翼將老人抬回三樓家中,喂藥、扇風、降溫……老人緩過勁兒來。時至今日,老人的子女每每提及此事仍滿懷感激。
從最初的辦證接觸,到如今成為社區平安不可或缺的一分子,代明中感觸很深:“接觸多了,才明白張警官讓我們當義警,歸根結底是為了咱居民好。”這份樸實的理解,讓光谷義警扎根社區、服務鄰里忙得心甘情愿,干得起勁兒。
桶裝水老板“火眼金睛”識破街頭騙局
在社區經營桶裝水生意的劉師傅,十七年的扎根讓他對社區了如指掌。張文昌看中了他“人熟、地熟、情況熟”優勢,主動邀請他加入義警隊伍。劉師傅欣然受命,這份“地頭熟”的優勢很快發揮作用。

每天清晨六七點,正是居民趕著上班的時間,劉師傅發現清晨鄭橋小路邊有人利用“猜彩球”設局行騙,立即上報。張文昌一面了解情況,一面安排幾名便衣義警,混在人群中暗中觀察。一連兩天,這伙騙子非常狡猾,每次只擺攤一二十分鐘就迅速撤離。摸清騙子“快閃”規律后,第三天清晨,當騙子再次開張,盯梢的義警與民警配合默契,一分鐘抵達現場,將正在行騙的團伙成員當場控制,一網打盡。
這支由街坊鄰里組成的義警隊,把社區當成了自己的家。像劉師傅這樣的商戶義警,如同社區安防的“神經末梢”,將安全隱患消弭于萌芽,把平安防線扎進了樓棟巷尾。
“飛線勸導隊”柔性治理化解充電難題
翻開張文昌義警工作群的記錄,每晚12點前,總會有隊員準時匯報當日清理“飛線充電”的勸導情況。張文昌介紹,這習慣已風雨無阻堅持了兩年。

當代社區多為底層步梯樓房,電動車充電成了困擾居民的難題。一些居民圖方便,從自家窗戶拉出電線給樓下的電動車充電。然而,這種“飛線充電”行為隱患極大,電線老化、短路,甚至電池起火的事故時有發生。
“這是懸在社區頭頂的一個重要安全隱患。”張文昌說。面對這一社區治理頑疾,社區警務隊和義警隊雙管齊下。一方面,張文昌積極向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反映問題,推動加快充電棚的建設步伐,努力從源頭上解決充電難問題。另一方面,義警隊將每日巡查、勸導和清理飛線充電作為一項雷打不動的“必修課”。
義警隊員唐時盛對此深有體會:“當我們把電動車挪進充電棚,再把電線、充電器送還到居民手中時,他們常會不好意思地笑笑。”正是這種“少一個隱患,就多一分安全”的慢慢勸、耐心做,讓剛性治理難題在日復一日的柔性社區治理服務中悄然化解。現在當代社區居民們都知道,家門口的事真有人操心,鄰里的難處伸手就夠得著。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