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孝軍
通訊員 張利平 鐘軍 張尚東
“高康燒雞來啰!”10月8日18時30分,襄陽市青年旅行社旅行團落座宜城市小河鎮高康村高康居餐館后,老板娘楊梅端著熱氣騰騰的招牌菜上了桌。紅亮的雞肉裹著醇厚的湯汁,香氣瞬間彌漫包廂,游客們紛紛舉筷,贊不絕口。
當晚,高康居9個包廂全部滿座,高康燒雞公成為每桌的“標配”。“算上中午的客人,今天準備的16只散養土雞全賣光了!”送走最后一桌客人時,楊梅難掩笑意:“連續8天爆滿,生意好得很。”高康村黨支部書記鄒宗林一直穿梭在美食街區的32家餐館間,也是難掩興奮:“又是一個忙碌和開心的假期!”
高康村的“吃雞熱”并非偶然。1997年,村民賀宗兵夫婦在家附近的原206省道(隨南公路)旁開起村里第一家燒雞公餐館,取名“第一家農家樂”,“公雞看蹬爪,母雞看毛色,必須挑選散養兩年以上的土雞。一鍋一整只雞,雞血都不能少一點,水一次性加夠,再用煤爐燉煮兩小時以上,所有配菜盡可能用自種的時令菜蔬。”夫婦倆憑借散養土雞的鮮美和誠信經營積累了口碑,到2000年時,餐館已小有名氣。
28年間,“第一家農家樂”的經營場所從三間磚瓦房升級為三層樓房。更可貴的是,賀宗兵夫婦毫無保留地將烹飪訣竅、食材選擇方法傳授給鄉親們。“我們經常和高康人家、老地方、鄉里香等餐飲店聚在一起交流,大家都做得越來越好。”賀宗兵樂呵呵地說。
2018年,隨著主打“高康雞”的農家樂增至20多家,時任村委會主任的鄒宗林意識到,必須走標準化管理的路子,才能讓“高康雞”品牌長久發展。同年,高康村成立餐飲協會,推動服裝、餐具、食材、價格、營銷“五統一”。協會明確規定:所有餐館必須使用散養兩年以上的土雞,蔬菜優先選用本地綠色食材。
在高康村4組,70歲的楊澤芝和丈夫養了10多年土雞,每年年初200多只土雞就被餐館預訂一空,僅此一項每年就能增收2萬多元,“這些錢夠我們零花,不給子女添負擔!”為保證肉質,老兩口專門種了兩畝玉米地和大片青菜地,為土雞提供飼料,“我們養的公雞,毛色鮮鮮亮亮、蹬爪粗粗壯壯。”她自豪地介紹道。
如今,“高康雞”已成為宜城美食的一張新名片,產業鏈輻射高康村及周邊鄉鎮。2000多戶農戶參與土雞養殖,每年為村內餐館提供10萬多只土雞,形成一條共富產業鏈。
“以‘高康雞’為核心打造美食品牌,全村已帶動32家餐館實現品牌化經營,輻射周邊農戶通過養雞、種菜、務工等方式增收,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小河鎮黨委書記巴新宇介紹,下一步將加強服務人員培訓,推動菜品創新,并借助毗鄰高鐵的優勢,吸引更多游客走進小河鎮、愛上高康村,讓“高康美食”成為鄉村和美共富的重要支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