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記者戴文輝、通訊員程前錦)10月9日,中建三局綠投公司武漢大東湖深隧項目累計輸水量突破10億噸。本次實現億噸污水傳輸的周期,較上一次縮短了近一個月,體現出項目運營效率的顯著提升。

大東湖深隧是國內首條投運的城市深層污水傳輸隧道,于2020年9月投入運行,主隧起于二郎廟預處理站,沿沙湖大道、歡樂大道至三環線,轉至武鄂高速,再經嚴西湖、北湖公園至北湖污水處理廠。該項目收集武昌區、洪山區、青山區及東湖風景區部分污水,先進行預處理,再輸送到北湖污水處理廠,惠及大武昌片區130平方公里內約300萬居民。

2024年9月底,大東湖深隧傳輸污水突破8億噸;今年4月下旬,突破9億噸。從8億噸到9億噸,耗時6個半月。從9億噸到10億噸,則只用了5個半月。
“一方面,隨著城市發展,項目服務片區的污水預處理量持續增長;另一方面,我們持續提升運營品質,確保項目穩定、高效運行。”在二郎廟預處理站指揮中心,藍色大屏上數據閃動,項目負責人王建華介紹,這是大東湖深隧的“智慧大腦”,集成了實時監測、預測預警、智慧調度等功能,“5年來,運營團隊持續收集、分析海量運行數據,不斷迭代平臺模型算法,使其風險預測預警更精準,生成的調度策略預案更貼合實際,保障深隧有效應對來水高峰。”

除了智慧系統,還有扎實的實體維護。運營團隊嚴格執行行業標準,結合項目實際形成一套獨有的設備維護保養標準,提升設備完好率與運行精度。在來水高峰期前,團隊提前對沙湖、二郎廟等四個關鍵站點的提升泵、格柵等設備進行全面檢修與維護,并在武漢市水務局的統籌協調下,不斷優化各泵站、閘口的聯動調度,強化系統協同作戰能力。這一套“智慧大腦+精細維護+協同調度”的組合拳,有效釋放了深隧的輸送潛力。

王建華表示,項目團隊將堅持以保障系統長期穩定運行為核心,不斷優化運營成本與效率,讓大東湖深隧這條地下“動脈”更智慧、堅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