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龍華、通訊員謝雪嬌)呼吸,本是最自然的生命律動,卻成了38歲的陳明(化名)遙不可及的奢望。他的“生命氣道”——氣管在甲狀腺癌術后出現長達8厘米的缺損,這已經遠超全球醫學界公認的6厘米修復極限。生死一線間,同濟醫院醫療團隊以巧思創新,用陳明自身的皮瓣組織成功再造出一段“新氣管”,將其生命從死亡邊緣拉回。10月11日,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他已基本痊愈,創造了全球有報道的最長氣管缺損成功修復醫學奇跡。
兩個月前,陳明因術后嚴重并發癥導致氣管大面積缺損并感染,由于無法自主呼吸,只能依靠人工氣管插管維持生命。最終,陳明被轉至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胸外科救治。
該科付向寧教授和團隊接過這一棘手病例后,立刻進行了綜合評估,評估認為手術風險雖很大但刻不容緩。8月1日,手術現實比預想的更為嚴峻。術中探查發現,陳明原本CT檢查顯示5厘米的氣管潰爛段竟長達8厘米,占氣管全長的近三分之二。這段“生命通道”的軟骨支撐已完全壞死,僅存的管壁薄如蟬翼。更危險的是,緊鄰這段氣管的右側就是動脈血管,血管壁也被腐蝕,稍有不慎,極可能導致血管破裂大出血。
“無準備時間找到合適人工氣管替代,國內外通行的成熟手術技術,在此刻均已失效。我們必須另辟蹊徑,在絕境中為陳明尋找一線生機。”付向寧果斷決策,制訂用患者自身的皮瓣再造氣管的顛覆性方案。
醫生們將陳明左胸的胸大肌肌皮瓣,也就是皮膚+皮下組織+血管的“皮膚復合組織”,精心卷制成一段新的管狀結構,造出一條氣管替代品。為避免這段新通道在愈合中塌陷,醫生還用氣管插管在其內部進行支撐,好似為隧道架起“臨時支護”。為進一步對抗感染、促進愈合,他們還巧妙“征用”了血運豐富的腹腔大網膜組織,將其移植至陳明頸部創面,如同為受損區域鋪上了一層“天然修復膜”。
術后,陳明雖歷經血管破裂、新建氣道潰爛等險情,但在醫療團隊及時應對后均化險為夷。經過兩個多月的治療,他曾經被剝奪的自主呼吸終于回來了。
“超長段氣管缺損修復一直是世界性外科難題。此次成功實踐,不僅為陳明創造了生命奇跡,還打開了氣管外科重建的新思路,為更多陷入絕境的類似患者帶來生的希望。”付向寧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