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海冰 通訊員 何凌
荊楚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成語典故眾多。這些成語,猶如一面面鏡子,映照出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近日,由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策劃、著名文化學者劉玉堂作序的圖書《跟著成語 尋寶荊楚》正式面世。該書以成語這一獨特的文化符號,引領讀者走進荊楚文化寶庫,探尋那些被歲月塵封的文物瑰寶。

語言精華與文物瑰寶相映成趣
湖北,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孕育了無數膾炙人口的成語。據統計,與荊楚大地相關的成語多達五百余個。從形容艱辛創業的“篳路藍縷”,到體現和平理念的“止戈為武”;從揶揄舍本逐末的“買櫝還珠”,到諷刺疑心重重的“杯弓蛇影”,這些成語歷經千年淘洗,依舊在人們口中傳誦,經久不衰。作為語言的精華,成語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無論是正面的激勵,還是反面的警示,都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同時,從百萬年前的人類演化遺跡,到近現代社會的滄桑巨變,荊楚先民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豐贍的物質財富,留下了無數的文物。這些珍貴的成語和文物,如同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荊楚大地,相映生輝。

劉玉堂在序言中飽蘸深情地寫道,“無論是了解荊楚文化還是中華文明,都離不開傳世文獻和考古發現。成語作為傳世文獻的精粹,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而文物作為考古發現的瑰寶,凝聚著文化的精髓,它們共同見證了歷史的滄桑和文明的演進,當二者相互碰撞時,定會迸發出璀璨奪目的火花。”
本書從眾多成語中精心選取了50個耳熟能詳的成語,從數以萬計的文物中遴選出與之互為表里、相得益彰的百余件精品對照解讀,不僅直觀地展現了荊楚文化的豐富多彩,更印證了荊楚文化在中華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可以說,通過文物與成語的雙重視角,讀者可以窺見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進而領略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讓文物綻放新光彩”的有益嘗試
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囑托我們牢記中華民族銳意進取、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誕生于楚地的成語“篳路藍縷”,與楚國歷史到底有著怎樣的淵源?本書選取湖北隨州葉家山2號墓出土的西周青銅鼎,將青銅器銘文與文獻記載相對照解讀,讓文物“開口”講述楚國創業時的艱辛——楚國國君分封時爵卑位低,僅為子爵,在周天子召集的諸侯會盟上,無緣參加正式大典,只能在一旁看守祭天火堆,備受冷落。

青銅鼎 西周 湖北省博物館
作者對文物價值的詮釋并未止步于此,而是通過對楚文化權威專家的深入采訪,在延伸閱讀部分,生動講述楚國開國國君熊繹忍辱負重,駕著簡陋的柴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帶領族人在荊山開荒種地、辛勤耕耘的故事。同時梳理楚國從立國之初疆域不足百里,到“地方五千里”,并創造了高度發達、風格獨特的地域文化的強國之路。流傳至今的成語“篳路藍縷”與藏在楚地的文物瑰寶,正是穿越千年的有力見證。

彩漆瑟 戰國早期 湖北省博物館藏
翻閱此書,類似“篳路藍縷”和青銅鼎這樣耳熟能詳的成語及明星文物比比皆是——虎座鳥架鼓堪稱楚文化的顏值擔當,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鳳鳥,讓人聯想到誕生于楚地的成語“一鳴驚人”;曾侯乙墓同時出土有古琴和古瑟,湖北音樂學院丁承運、傅麗娜夫婦通過數十年復原研究,讓今天得以聆聽上古“琴瑟和鳴”的遺韻;湖北考古出土的唯一觥類青銅器,則是歐陽修筆下“觥籌交錯”的最佳代言人。

獸面紋觥 西周早期 隨州市博物館藏
劉玉堂指出,目前市面上的出版物中,雖然不乏關于楚國成語故事、湖北成語故事以及湖北文物介紹之類的書,但將荊楚文物與成語相結合進行解讀的書卻寥若晨星。“讓文物煥發新活力、綻放新光彩”,本書在這一方面堪稱有益的嘗試。同時本書內容宏富,廣泛涵蓋荊楚先民的思想觀念、飲食起居、樂器兵器、酒器禮器以及風俗信仰等多個方面,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荊楚大地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風貌。
本書還特別為每篇文章附上了二維碼,方便讀者通過手機掃碼觀看相關短視頻,實現線上線下互動,讓閱讀更加生動有趣。

湖北省文物事業發展中心負責人稱,希望這本書能成為一把鑰匙,打開荊楚文化的大門,讓讀者在跟著成語尋寶的過程中,領略到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