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文俊 喻煜
通訊員 朱慧 程錦
“中國科研人員在研究中發揮了關鍵作用。”10月13日,2025東湖論壇系列活動之一、2025國際光化學技術與產業大會閉幕式上,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本杰明·李斯特教授提到,當前,團隊正依托武漢光化學產業優勢,為技術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該盛會已是第三次在武漢舉辦,本杰明·李斯特連續三次到會。此次為期三天的會議上,還有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埃里克·卡雷拉教授,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布魯斯·A·安德森,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其林、方維海、吳驪珠,佟振合、游書力等來自全球18個國家的800余名頂尖科學家、專家以及相關代表參會。經過三屆培育,大會已成為武漢鏈接全球光化學資源、展示產業核心實力的重要平臺,為全球綠色低碳轉型貢獻“湖北力量”。
三顧江城,見證光化學產業崛起
本杰明·李斯特因對“不對稱有機催化的發展”作出貢獻而獲得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他是不對稱有機催化領域的開創者之一,在此次大會的閉幕式上,他再度登臺,以重磅學術報告為大會收官。
本杰明·李斯特介紹,其團隊研究成果已實現商業化運營,解決了以往研究初期“制備難、獲取難”的痛點。目前團隊已與世界500強企業、全球最大的精細化學產品基地巴斯夫股份公司建立合作,雙方圍繞冷氣體在反應中的轉化應用展開深度探索。同時,團隊還與多家制造商達成合作。
本杰明·李斯特說,武漢本地科研力量憑借熱情、實干與對研究的純粹熱愛,推動團隊成功構建兩套實驗體系。當前,團隊正依托武漢光化學產業優勢,統籌高校資源與產業需求,在復雜傳統反應體系中探索離子對作用機制,為技術規模化應用奠定基礎。
2023年,本杰明·李斯特參加首屆大會,在接受湖北日報全媒記者采訪時曾說:“2012年曾來過武漢,再來武漢,我見證了這座城市以及這里科學家的變化和活力。無論是武漢還是整個中國都充滿活力,并且發展非常迅速,這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非常期待未來與武漢在光化學領域有更多的互動和合作。”
推動轉化,連接全球創新資源
“光化學已從實驗室走向產業應用前沿,為解決人類面臨的重要挑戰和問題提供新途徑。”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吳驪珠在此次大會開幕式上介紹,太陽能電池、太陽能分解水制氫等技術正不斷點亮零碳愿景,光動力療法則讓精準醫療觸手可及,當前光化學正處于納米控光、生物感光、量子調光的交叉創新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前沿賽道。
大會執行主席、華中師范大學化學學院院長肖文精教授在閉幕致辭中表示,本次會議成功舉辦了34場高水平學術與產業論壇,圍繞光化學技術創新、產業轉化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交流,為光化學領域創新發展凝聚共識、指明方向。國際光化學技術與產業大會經過三屆舉辦,已成為連接全球光化學創新資源、展示產業核心實力的重要平臺,有效推動了光化學技術從基礎研究向產業應用的轉化,助力現代綠色低碳產業體系建設。
據悉,武漢光化學技術研究院是全球第四,亞洲首個光化學技術研究院,已建成光化學合成、光化學減污降碳等五大核心研究中心。
以光為媒、聚勢而強,湖北已明確光化學產業發展藍圖,把光化學產業作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引擎。依托華中師范大學等高校的科研實力、武漢光化學技術研究院等平臺的轉化能力,武漢正推動光化學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隨著新型催化體系的不斷優化與產業合作的持續深化,武漢有望成為全球光化學技術創新與產業應用的重要樞紐,為綠色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提供更多“光化學解決方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