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黃潔如 通訊員 張野
從荒草叢生、廠房銹跡斑斑,到人流如織、茶香四溢,位于武漢東西湖的柏泉茶廠在短短幾年間,完成了一場從“瀕臨停擺”到“文旅引擎”的深刻蛻變。這片曾經沉寂的土地,如今正以茶為媒,實現農文旅深度融合。

工藝升級,老茶廠重獲技術底氣
2017年,曾在廣告行業打拼多年的胡嚴飛接手柏泉茶廠。面對茶廠荒蕪、經營困難的局面,他沒有沿用傳統茶企的保守思路,而是將“跨界融合”作為破局的關鍵。他敏銳地意識到,鄉村振興的核心不在于簡單的產業復制,而在于價值的重塑與再造。
技術革新成為茶廠煥新的“第一把火”,胡嚴飛聯合高校科研力量,推動茶樹品種改良和制茶工藝升級,讓老茶廠在短期內重獲技術底氣。但更深層次的變革在于品牌與模式的顛覆。

非遺體驗,傳統技藝成文化資產
“老茶廠缺的不只是技術,更是一個能讓外界記住的‘身份標簽’。”胡嚴飛深入挖掘柏泉茶歷史文化價值,成功推動“柏泉綠茶”獲評國家級農產品地理標志,并將“柏泉制茶技藝”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使得傳統技藝從經驗,轉化為可傳承、可體驗的文化資產。
在此基礎上,他創造性提出“我們不是在賣茶葉,而是在經營時光”的理念。茶廠被重新規劃為一個大舞臺:手工制茶環節被刻意保留,成為非遺活態展示的窗口;漢服采茶、古法炒茶、茶餅壓制等沉浸式體驗項目,將一次性的消費行為轉變為具有情感記憶的深度參與。

為了將文化流量有效變現,胡嚴飛打造了“茶煙起”復合空間,努力連接傳統茶文化與現代消費需求。在這里,咖啡與土窯面包跟茶葉產生了奇妙交融,成為吸引年輕群體的“新奇點”。
這一模式在剛過去的國慶、中秋假期展現了超大吸引力。據園區統計,“茶煙起”空間日均售出茶咖超過800杯,單日人流量維持在3000至6000人次。游客在此點一杯茶咖、體驗一次制茶、拍一組茶田風光,完成從“觀看者”到“參與者”的身份轉變。線上,通過短視頻、團購套餐等內容引流,茶廠已年均接待游客達50萬人次,從一個生產單位轉型為內容生產者和體驗服務商。

資源串聯,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隨著茶廠人氣攀升,周邊農戶的魚肉禽蛋、多肉植物等農產品,通過茶廠組織的主題市集打開新銷路;不少村民經過系統培訓,成為茶廠接待、體驗指導等服務崗位的工作人員,實現在家門口就業。
然而,胡嚴飛并未止步于此,他還積極推動“柏泉文化旅行線路”整合設計,將周邊古鎮、古寺、特色觀鳥點等資源串聯成線,形成“采茶制茶—鄉土美食—文化漫步—自然觀察”一體化的微度假動線,希望構建以茶為核心、多元業態聯動的區域旅游新生態。

“我們不只是經營一個茶廠,而是想塑造一種鄉村生活新方式。”胡嚴飛表示,茶廠已成為連接城市與鄉村的平臺,持續吸引著市民前來體驗、消費甚至創業,以城鄉融合發展,帶動鄉村全面振興。
如今,漫步在柏泉茶場,茶香里混合著咖啡與面包的香氣,茶園里回蕩著游客的歡聲笑語。這片曾經沉寂的土地,正因為一種全新的發展理念與實踐,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溫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