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華 通訊員 肖麗華 明珠
“家人們看過來!這是咱九里的富硒紅薯,蒸著吃粉糯香甜,現在下單還能送秘制紅薯干!”10月10日,“紅薯哥”李光華在直播間里熱情吆喝,一口地道方言吸引了上千人在線觀看。誰能想到,一年前他還是一名不善言辭的普通農戶,如今已能熟練直播帶貨。
李光華的轉變,是荊門鐘祥市九里回族鄉以“紅石榴”黨建品牌引領鄉村振興的生動縮影。就在國慶前夕,該鄉傳出喜訊:全鄉10個村(社區、場)集體經濟收入全部突破10萬元,成為鐘祥市首個實現村村集體經濟超10萬元的鄉鎮。
過去,不少村面臨“不知種什么、不敢闖市場”的困境。王嶺村黨支部書記范姝麗坦言:“以前想發展產業,但不知道怎么起步,既怕選錯項目,又怕賣不出去。”為破解這一難題,九里回族鄉黨委主動對接省農科院,邀請專家團隊深入田間開展土壤檢測與資源調研。
“經調研,南片區山地疏松,適宜胡柚種植;北片區沙地富硒,非常適合種紅薯。”鄉黨委書記金濤介紹,結合“丘陵、平原、山區各占三分之一”的地形實際,鄉黨委為各村量身定制發展藍圖:北片區推行“山上種桃、田間種稻、地頭種薯”,南片區聚焦“丘陵種柚、林下養殖”,形成“北薯南柚、全域多元”的產業格局。
王嶺村率先試種1000畝富硒紅薯和800畝桃樹,當年村集體增收8萬元;趙廟村發動各族群眾連片種植胡柚,135戶農戶戶均年增收1.2萬元。村民張知清高興地說:“黨委指對了路,現在地里種的都是‘金疙瘩’。”他家25畝胡柚年收入近20萬元,還帶動周邊村民在基地務工。
產業落地后,如何進一步“活”起來?九里回族鄉著力推動農文旅融合。在楊橋村,荊門市首個鄉村游客驛站成為市民短途游的熱門選擇。驛站內設有共享菜園、共享灶臺、紅石榴文化長廊和兒童游樂區,游客可采摘、烹飪、了解鄉村文化。朱家臺農家飯莊老板朱陽說,驛站帶火了飯莊生意,節假日最多一天接待200多人,還幫助村民銷售土雞蛋、臘肉等特產超5萬元。
截至目前,楊橋村年接待游客達10萬人次,農文旅綜合收入突破200萬元,村集體年增收14萬元。
為打通銷售渠道,九里回族鄉積極培育本土電商力量。鄉黨委組建了4支“網紅小分隊”,邀請專業團隊開展直播培訓。“紅薯哥”李光華在鐘祥第四屆長壽文化旅游節上,僅半個月銷售額就達2萬元;抖音網紅“鄉村小何”通過短視頻推廣家鄉胡柚,年銷量超過150萬斤。去年,全鄉通過直播帶貨實現農產品線上銷售800萬元,助力村集體增收超20萬元。
此外,在鄉黨委的支持下,“山坡坡”旅游公司整合全鄉20多種農產品,通過統一包裝、品牌運營,實現溢價超20%,帶動周邊3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0萬元以上。
從“不知種什么”到“地里生金”,從“零散銷售”到“觸網出山”,九里回族鄉在“紅石榴”黨建品牌引領下,正走出一條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