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祝兆林
通訊員 李丹 趙月
秋季的漢江景色宜人,星羅密布的濕地洲島上,巴茅隨風起舞,中華秋沙鴨、白鷺追逐嬉戲。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畫卷背后,是襄陽與漢江上下游城市協同治理的生態支撐。
近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從漢江干流深入唐白河、南河等支流,感受襄陽、十堰、南陽等地聯防聯治帶來的流域之變、生態之美。
曾經“各掃門前雪”
國慶假期,河南新野碧空如洗,白河灘濕地公園里粉黛花穗隨風搖曳,隨處可見拍照打卡的市民。“環境越來越好,游客越來越多。”市民歸鳳暖說,白河灘濕地公園已成為網紅打卡地。
如今的水清岸綠,曾經是另一番景象。上世紀90年代,唐白河沿線廠房林立,大量工業廢水直排入河,生態嚴重受損,水質常年處于劣Ⅴ類。“白色的浮沫漂在黑色的水面上,附近居民一開窗戶,就能聞見刺激的酸臭味。”歸鳳暖說。
類似的場景,在十堰房縣也曾上演。作為南河水系一級河流,馬欄河穿城而過,被譽為房縣的“母親河”。然而沿河兩岸的生活污水不斷排進河道,造成水污染嚴重,白鷺、野鴨等動物紛紛遷徙,大量水生植物慘遭滅頂之災。“亂石灘,綠瀅潭,冬春臭水流,夏秋洪水泛”,成為房縣人眼中城區河流的真實寫照。
襄陽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三級主任科員張振斌表示,各地也進行過污染治理和生態修復,但都是“各掃門前雪”,沒有形成跨區域的協同機制和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導致漢江水質常年處于Ⅴ類或劣Ⅴ類。
“四聯”機制共治水
2010年,襄陽與南陽建立“南襄唐白河流域聯席聯巡聯防聯控機制”,以資源互通、數據共享、聯合執法及健全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開啟了協同治理唐白河的新篇章。
隨即,新野縣啟動白河灘濕地公園建設,將直排白河的污水集中收納處理,并沿著8公里的河岸建設郁金香園、月季園、櫻花園、桃園等多個園中園。
在白河豫鄂交界處白河國控翟灣斷面水質自動站,每四個小時對上游來水進行自動監測。張振斌說:“一旦發現水質異常,兩地立即啟動‘四聯’機制,跨區域聯合執法管控流域內的污染源。歷經十余年的協同治理,唐白河水質持續改善,常年穩定在Ⅲ類優良水質。”
治好馬欄河,截污是重點。2021年以來,房縣全力實施縣城雨污分流治理,構建縣城、集鎮和中心村莊污水收集處理一張網,關停取締沿線12家畜禽養殖場,治理馬欄河沿線排污口12個。目前,房縣已完成馬欄河城區河流綜合治理48公里,建設人工湖17座,馬欄河口斷面水質類別保持Ⅱ類,水質現狀評價“優”。
去年底,襄陽與十堰簽訂漢江流域、南河流域、北河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襄十兩地每年籌集3000萬元補償保障金,根據“誰污染誰補償、誰保護誰受益”的原則,按年度水質計算實施補償工作,進一步壓實地方治水管水職責。
百鳥重回漢江畔
“看,那就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中華秋沙鴨。”在湖北長壽島國家濕地公園,兩只水鳥從水面掠過,公園管理處副主任趙云擁一眼就認出了它們。
水楊參天,綠草如茵,總面積1715.32公頃的湖北長壽島國家濕地公園,是襄陽市城區居民飲用水取水口的生態屏障。“植物由2011年的357種增加到了489種,鳥類由97種增加到337種,中華秋沙鴨、白琵鷺等珍稀鳥類紛紛在此‘落戶’。”趙云擁介紹,水質、生態好不好,動植物種類的增加最有說服力。
在穿城而過的馬欄河河道中,數十只白鷺輕盈地立在樹梢,潔白的羽翼在陽光下熠熠生輝。白鷺喜歡居住在潔凈的水草地帶,有“大氣和水質狀況的監測鳥”之稱。十堰市生態環境局房縣分局水生態環境股負責人王強介紹,隨著生態持續變好,昔日遠走高飛的白鷺、野鴨等候鳥又回來了,河道人工島成了鳥類的棲息地。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依托白河灘公園的區位優勢和生態優勢,新野縣連續6年舉辦郁金香文化節,成為城市建設和旅游業發展的一張名片。
如今,襄陽與南陽、十堰、神農架、宜昌、荊門等地,聯合簽訂漢江、沮漳河、北河、南河等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協議,通過上下游統籌保護和協同發展,漢江連續兩年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優,“共護一江水”的全域協同治理格局已經形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