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戴輝 通訊員 隋業輝 周璇
10月13日,在鄂豫交界的淅川縣,兩座造型獨特的主塔橫跨峽谷,兩岸的建設者正加緊鋪裝橋面,沖刺年內建成通車。這就是由在鄂央企中交二航局承建的丹江小三峽特大橋,全長919米,主跨536米。
橋梁主塔緊鄰庫區,除環保要求極高外,還面臨著山嶺陡坡、硬巖地質條件等困難。“通過科技創新,我們來時青山綠水,走時綠水青山。”指著百米高的主塔,中交二航局項目技術負責人劉寧波說,橋梁樁基施工過程中一般采用沖擊鉆,但在鉆進、攜渣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泥漿,對水源造成污染。為此,項目團隊研發全球首臺2.5米大直徑氣動潛孔錘,實現生態庫區超厚硬巖橋梁大直徑長樁成孔一次性成孔,大幅度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時,更好地保護水源不受泥漿污染,最大限度保護了丹江口水庫水質。
中交二航局與丹江口水庫淵源深厚。20年前,南水北調工程還在籌劃階段,中交二航局就建設了被譽為“南水北調第一橋”的南水北調施工大橋,之后又相繼修建了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澠淅高速丹江小三峽特大橋、關防大橋、十巫南高速新洲特大橋、南水北調博物館等重點工程。
“如今,庫區水更清、山更綠、環境更美了。”看著十淅高速丹江口水庫特大橋上車來車往,中交二航局項目技術負責人于得安頗為自豪。
這是一座“逼”出來的世界級大橋。原來,十淅高速離丹江大壩僅20多公里,2017年,項目建設正式啟動,為最大限度保護丹江水資源,經過專家組反復討論,選定了一跨過江的新橋型——世界跨徑最大地錨式混合梁斜拉橋。中交二航局將環保理念融入施工建設。為護住一庫清水,倒逼項目革新技術、改進工藝。比如,為減少開挖量,他們研發巖錨技術,減少開挖土石方3萬立方米。采用“圍堰干施工”方案,搶枯水期抓緊施工,僅用兩個月就完成承臺修建。此舉不僅保護一汪清水,還節省了涉深水施工成本。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20多年來,中交二航局用“十八般”武藝,當好南水北調的“守井人”,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以建設丹江口水庫工程為縮影,該局將綠色發展納入公司規劃,全力打造綠色發展體系,制定節能環保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編制印發了公司環境保護與節能減排管理手冊等9項管理類指南,解決了項目節能環保管理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針對環保設施設備配置及污染物處理等技術標準問題,組織編制項目駐地與臨時廠站環境保護標準化指南等。
跨越江河、面向大海,二航人植入綠色發展的基因。在杭州灣跨海鐵路大橋項目,搭建裝配式鋼便道,采用密閉式泥漿循環系統,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黑臉琵鷺翩然掠過淺灘。在平陸運河馬道樞紐項目,鋪設17.25畝高效光伏板,裝機容量1.2765兆瓦,年均可提供綠電121.25萬千瓦時,減少碳排放640噸。
10年來,中交二航局共獲得中國節能協會節能環保專利獎、創新獎65項,榮獲中建協“建筑與市政工程綠色建造施工技術競賽”、中施協“綠色建造施工水平評價”等行業協會獎項25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