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湖北日報評論員 談牧
近日,云南麗江“荒野之國”藝術園因“人體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引發爭議。
最初,工作人員以“作品源于童真想象,不適是理解差異”作出回應;最終,藝術園發布致歉聲明,并對部分有爭議的藝術作品進行了拆除。
這起風波的實質,是帶有明顯個人特點的藝術創作進入公共空間,遭遇到了不同的評價。它的發生原理是這樣的:創作者進行藝術表達,作品進入藝術園,與龐大人群的感受建立連接,純藝術認知讓位于直觀感受,分歧乃至沖撞由此產生。
在公開的各類信息里,能找到關于喬小刀的許多介紹。初中輟學、20歲北漂,搬過磚,基本功是壘面墻、蓋房子,沒學過音樂,卻憑借自己的“野路子”,帶著侄女組成樂隊“大喬小喬”,喜歡用“破銅爛鐵”做成各式雕塑,受到一些用戶的青睞。
“荒野之國”藝術園2021年開園,“人體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今年9月才出現。2023年,喬小刀將雪山下的“荒野之國”落地到了成都麓湖。2025年4月,“荒野之國”全國巡展首站亮相重慶,隨后轉場長春、武漢等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消費者前往打卡,收到了很多贊譽。
現在,有的人站在藝術的高度,批評表達反感的人“藝術審美不行”,甚至還舉出此前“魯迅夾煙被投訴”的例子,上綱上線到一些國人心理“脆弱”、慣于“找歪”;一些參與表達反感的人,不了解甚至也不想去了解這個藝術園的生命歷程,無意識或選擇性忽視了這個藝術園的整體面貌。這兩種反應,都帶有一定的怒氣值。
有必要指出,任何藝術創作和呈現,都有私域和公域之分,有小眾和大眾之別。“荒野之國”藝術園不是高階的藝術鑒賞小天地,不是陳列在某個館里,供人靜靜觀瞻的純藝術品。這個藝術園具有景區性質,它收門票,算收入,算接待游客量,帶有明確的消費特征和商業屬性。藝術表達是自由的,但沒有絕對的自由,創作者的作品一旦進入大的公共空間,它就要接受普羅大眾門檻降低的、非專業的目光審視。人們不需要調取藝術史、裝置藝術史等知識儲備,只需要用常識來判斷,用第一眼感覺來評價。很顯然,在很多人眼里,“人體蜈蚣”“三面女孩”給人不適感,尤其是有家長身份的人。
很多事情不能一棍子打死,因為反感,恨不得毀了所有;也不能頂著“藝術”的名頭,好像非藝術人士就無從置喙,你置喙,藝術就要攻之。創造者和親朋好友、業內人士欣賞,藝術理念的表達展現個性化、超脫性,沒問題。但把作品擺到園區里,與龐大數量的人群親近,公共性除了包容,還會來約束你。
藝術要讓別人走進“新”里,就得走進別人的心里。一個孤芳自賞的問題和一個雅俗共賞的問題,面對的檢驗和評判標準是不一樣的,討論也好,批評也罷,是一拍兩散、形同陌路,還是有個共識、再往前走?后者好過也重于前者。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