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訊 (記者張燦、劉柳、通訊員邢影、余啟新)何香凝、茅以升、彭敏……數(shù)百位歷史人物,為何會在一件絲織品上留下簽名?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68周年之際,橋梁博物館正式公開展陳“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儀式參加者簽名”,為觀眾打開一扇回望歷史的窗口。
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通車典禮隆重舉行。這是新中國首座公鐵兩用橋,舉國矚目。那一天,在一塊長95厘米、寬71厘米的彩色絲織品上,數(shù)百位嘉賓簽下名字,見證大橋落成的歷史時刻。
這方簽名絲綢呈粉紅色,因年代久遠已略有褪色,上方印有“武漢長江大橋落成通車紀念”的紅色標題。旗面上布滿了參加通車儀式來賓的簽名。橋梁博物館館長成莉玲介紹,這些簽名涵蓋了國家、地方相關領導,全國知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歌唱家、表演藝術家,援建大橋的蘇聯(lián)專家,以及武漢長江大橋的建設者。其中不僅有茅以升等27位武漢長江大橋技術顧問委員會的專家,還有鐵道部大橋工程局(中鐵大橋局前身)的職工代表,如局長彭敏、總工程師汪菊潛等,以及普通工人中的佼佼者如史小保、宋大振等,他們用毛筆題簽的字跡至今清晰可辨。
在簽名中,還可以看到何香凝蒼勁有力的字跡。那一年,她已近八旬,親臨通車盛典,并即興寫下《詠大橋》詩句:“大橋今日落成中,感謝工人建國功;更謝蘇聯(lián)同協(xié)力,民間從此樂無窮。”
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凝聚著一代代建設者的心血。曾兼任大橋局首任黨委書記的王任重,也在絲織品上鄭重落筆。如今,王任重之子王正謙看到簽名絲織品時感慨萬千:“武漢長江大橋是國之經典,更是父輩們用青春和汗水鑄就的豐碑。”
68年歲月流轉,武漢長江大橋早已成為城市符號與精神象征。這份象征,也被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守護。潛艇退伍老兵閔鳴自2009年起,堅持徒步丈量長江大橋,并在朋友圈留下完整記錄,至今已走過147次。
從通車典禮上的簽名“打卡”,到今天市民游客日常打卡,這座承載國家記憶的大橋,始終都是跨越時空的頂流地標。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wǎng)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wǎng)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lián)網(wǎng)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yè)執(zhí)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wǎng)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