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生物制造產業科產融合對接活動在湖北大學舉辦,圖為活動現場。

湖北大學生物制造創新大樓。

高科技工業化產業園“湖北十堰·房縣合成生物創新城”。

宜昌市猇亭區政府牽頭建設的湖北合成生物產業園。
生物制造,全球角逐的未來產業創新高地。10月15日,由湖北省經信廳主辦、湖北大學承辦的 “生物制造產業科產融合對接活動”在湖北大學成功舉行。
數百位政產研學用代表的熱議交織,描繪出湖北加速產學研用融合的清晰脈絡——這片科教沃土正推動“小小微生物”裂變為國家大產業,奮力打造全國生物制造產業新高地。在這條新賽道上,湖北大學搶占先機、深耕多年,正以硬核實力書寫著其中的關鍵篇章。
戰略擘畫:錨定生物產業強省目標奮發作為
近年來,當AI算法與基因編輯技術深度融合,以細胞、酶等生物體為生產工具的“細胞工廠”正逐步替代傳統工業生產線。這一新型制造模式不僅重構醫藥、食品、材料行業格局,更在綠色發展與“雙碳”減排中展現傳統工業難以企及的優勢,被學界普遍認為是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力量之一。
我國早已布局生物制造產業發展,2022年《“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將其明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2023至202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持續強調產業升級的核心價值。
作為生物產業大省,湖北正全力搶占這一創新高地。“十四五”時期,湖北緊抓全球生物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將生物制造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目前,全省生物制造產業規模位居全國前列、中部首位,截至2024年底,全產業鏈營業收入突破2565億元,年均增速顯著高于全省工業平均水平,形成以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能源、生物基材料、未來食品為主導的多元化產業格局,成為湖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
創新投入方面,湖北持續加大生物制造領域研發力度,累計建成國家級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等各類創新平臺近300個。“十四五” 期間,該領域研發總投入超57億元,發明專利有效量達1.1萬件,在合成生物學、蛋白質工程、基因編輯等前沿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多項綠色生物制造關鍵技術達國際先進水平,武漢東湖高新區生物醫藥產業綜合競爭力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目前,“武漢核心引領、宜荊十三大基地支撐”的產業格局正加速構建,武漢光谷生物城龍頭引領,宜昌合成生物產業園區借勢發力,襄陽、荊門等地協同支撐,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此進程中,湖北大學作為省屬高校代表,深耕生物制造領域,為湖北生物產業開拓新效益增長點,助力地方傳統產業綠色轉型。
技術攻堅:破解生物制造“卡脖子”難題
10月10日,湖北大學生物制造平臺,數十臺發酵罐24小時不停運轉,低沉的嗡鳴聲奏響未來產業的序曲。在這里,每一株人工改造的微生物都藏著撬動千億級市場的潛力——從秸稈轉化為航空燃油,再到讓肥料吸收率翻倍,抑或是破解尼龍產業80年污染難題,微生物的“魔力”正在被不斷解鎖。
我國生物制造產業曾長期面臨“卡脖子”困局:70%以上的優質酶制劑被國外壟斷,80%核心工業菌群受制于他人。為打破這一局面,數十年來,湖北大學以合成生物學為利器,繪制“細胞工廠”設計圖,在關鍵領域發起科技攻堅。
生命科學學院陳守文教授團隊耗時18年打磨的地衣芽孢桿菌細胞工廠平臺,堪稱這場攻堅的標志性成果。團隊深入破解地衣芽胞桿菌基因“密碼”,賦予其高效“吃廢料、吐精品”的能力,憑借強大的胞外蛋白合成優勢,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細胞工廠平臺。以γ-聚谷氨酸為例,其產率從早期40克/升躍升至最高110克/升,相關技術榮獲2023年湖北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如今,這項技術已助力企業建成生產線,產品在國內市場占據重要份額,讓農業肥料效能實現質的飛躍。
能源領域的突破更具顛覆性。楊世輝教授團隊開發的運動發酵單胞菌,成功突破非糧原料轉化瓶頸,能將秸稈、玉米芯等農業廢棄物水解液快速轉化為乙醇,高效生產生物燃料、生物農藥及生物材料前體。“傳統技術既推高成本又威脅糧食安全,”楊世輝的話語直指行業痛點,“我國每年秸稈產量超9億噸,若能高效利用,相當于再造一個‘地上油田’。”
生態構建:產學研融合的“裂變引擎”
“通過創新聯合體,企業的技術需求能直接對接高校的科研優勢,效率比以前提升數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趙小軍的感慨,道出了產學研融合的核心價值。今年5月,湖北大學與安琪集團等單位聯合成立湖北首個合成生物產業技術創新聯合體,以市場化機制聚焦醫療醫藥、生物能源等領域,專攻產業關鍵核心技術短板,為湖北乃至全國合成生物產業升級注入動力。
這種“高校研發+企業轉化”的模式,正在結出豐碩果實。以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為創始人的武漢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其核心產品纖維素乙醇和D-乳酸完成D-乳酸千噸級、生物基乙醇萬噸級生產示范,預計5年內累計實現10萬噸產能及13億元銷售規模。陳守文教授團隊與廣東溢多利生物科技合作開發的高效酶制劑、與肇慶星湖生物科技聯手打造的肌苷酸合成項目,均顯著提升了企業產品競爭力,成為湖北大學校企合作的典范。
截至目前,湖北大學已成功孵化包括睿嘉康在內的16家生物制造企業,相關技術斬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一等獎及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科技創新一等獎等多項榮譽。
這背后是學校構建的創新生態體系在支撐。2022年起,該校實施學科建設“特區制度”并出臺成果所有權改革方案,近三年落地200余項成果轉化項目,創造近千億元經濟效益,實現從“培養教師”到“支撐產業”的跨越。
當前,湖北大學正聚力同心,全方位打造華中地區合成生物學高地,牽頭4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29項,獲授權國際國內發明專利191項,榮獲省部級一等獎3項,為地方創造數十億元經濟效益。去年,湖大生物學科軟科排名從2022年的第104位躍升至第37位,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